-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是一種常見的產傷,多由分娩時的牽拉、壓迫等因素引起。表現為上肢活動受限、肌肉無力等。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等。 1.病因:分娩過程中胎兒頭肩分離過度牽拉、胎位不正、巨大兒等都可能導致。 2.癥狀:上肢麻木、無力,不能自主活動,手部精細動作困難。 3.診斷:通過體格檢查、神經電生理檢查等來明確損傷程度和范圍。 4.保守治療:包括物理治療,如按摩、熱敷;佩戴支具固定患肢;使用神經營養藥物,如甲鈷胺、維生素 B1、B6 等。 5.手術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或損傷嚴重時,需手術修復神經。 6.康復訓練:在治療的同時,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促進神經恢復和功能改善。 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家長要密切配合醫生,關注孩子的恢復情況,多數患兒經過規范治療可獲得較好的預后。
2024-10-20 19:1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臂叢神經麻痹臂叢神經癱瘓是常見的產后癱瘓。見于肩部不易娩出而用力牽拉頭部或臀位產過度牽拉頭部、上肢或軀干時造成臂叢神經受壓迫或撕裂而引起上肢完全或部分的弛緩性癱瘓。可分為上臂型和前臂型二類。1.上臂型即Duchenne-Erb麻痹,該型常見,損傷限于頸Ⅴ、Ⅵ神經。肩部不能外展;上肢內收、內旋、下垂、不能外旋;前臂處于旋前的姿勢,外伸不受影響,但不能后旋。肱二頭肌反射消失,受累側擁抱反射不能引出。當膈神經受損則出現膈肌麻痹。2.前臂型較少見,由于頸Ⅶ、Ⅷ及胸神經受損。主要為手的癱瘓,若第一胸椎神經根的交感神經受損,可出現受損側的眼瞼下垂、瞳孔縮小(霍納綜合癥)。輕癥病例不易發現;嚴重損傷的病例可累及整個上肢。有時需與肱骨頭脫離和脫臼,肱骨骨折、鎖骨骨折或腦性癱瘓等鑒別。用夾板將上肢固定于外展、外旋,前臂肘關節屈曲的位置。二周內不能活動。以后有肌肉萎縮者可考慮矯形手術。多數患兒預后良好,經3-6個月可完全恢復。但肌力弱,尤其是三角肌弱持續較久。部分患兒可留下后遺癥。
2024-10-20 19:1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一般治療 對常見的牽拉性臂叢損傷,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即應用神經營養藥物(VitB1、VitB6、VitB12、VitBco等),損傷部進行理療,如電刺激療法,紅外線,磁療等,患肢進行功能鍛煉,防治關節囊攣縮,并可配合針灸,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經震蕩的消除,神經粘連的松解及關節松弛。觀察時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征: ①臂叢神經開放性損傷,切割傷,槍彈傷,手術傷及藥物性損傷,應早期探查,手術修復。 ②臂叢神經對撞傷,牽拉傷,壓砸傷,如一名缺位節前損傷者應及早手術,對閉合性節后損傷者,可先經保守治療3個月。在下述情況下可考慮手術探查:保守治療后功能無明顯恢復者;呈跳躍式功能恢復者如肩關節功能未恢復,而肘關節功能先恢復者;功能恢復過程中,中斷3個月無任何進展者。 ③產傷者:出生后半年無明顯功能恢復者或功能僅部分恢復,即可進行手術探查。
2024-10-20 19:1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你好,臂叢神經損傷是周圍神經損傷的一個常見類型,早期以保守治療為主,即應用神經營養藥物(VitB1、VitB6、VitB12、VitBco等),損傷部進行理療,如電刺激療法,紅外線,磁療等,患肢進行功能鍛煉,防治關節囊攣縮,并可配合針灸,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經震蕩的消除,神經粘連的松解及關節松弛。觀察時期一般在3個月左右。對于嚴重的損傷應該考慮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2024-10-20 19:19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樹立 主治醫師
東平保法綜合醫院
其他
內科
-
胎兒的臂叢神經在分娩的過程中受牽拉或壓迫是引起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的主要原因,最常見是損傷臂叢上干。出生的嬰兒發現上肢(從肩部到手指)兩側運動不對稱或有功能障礙者如:肩關節不能外展與上舉、肘關節不能屈曲而能伸,腕關節雖然能屈曲但肌力減退等癥狀,應考慮為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即產癱)。因臂叢神經損傷往往合并臂叢周圍出血最后粘連瘢痕化,如果盡早冶療,可預防粘連阻止瘢痕化,并可刺激周圍神經盡快恢復。因此,對新生兒臂叢神經損傷,被動觀察不如盡早治療,治療越早,瘢痕形成越少,因此,主張早期進行康復治療。如果經過3個月至6個月的保守康復治療后,臨床檢查及肌電圖檢查無明顯恢復,可考慮手術治療。 臂叢神經損傷康復治療的目的是防治合并癥,促進受損神經的再生,保持肌肉質量,促進運動功能及感覺功能的恢復,最后達到恢復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總結如下幾大特點:①神經營養藥物的應用,如:Vitb6、Vitb1、地巴唑等口服用藥,腦復康。胞二磷膽堿等恢復神經細胞的靜脈用藥,分療程進行,一般十天為一療程。②促進感覺功能的恢復:損傷部位進行理療,如:電刺激療法、磁療Bid,并可配合針炙、按摩、推拿,有利于神經震蕩的消除,神經粘連的松解及關節松馳等。③增強肌力的訓練:患肢進行功能鍛煉,如:手臂的前旋后轉、肩關節外展與上舉、肘關節內收外旋、手腕部的屈伸運動,及手掌在身體處于座位及臥位時支撐身體等輔助運動。當受累的肌力增至3-4級時,可進行抗阻力練習,以爭取肌力的最大恢復。④感覺喪失的保護:受損的肢體易受進一步的碰傷或燙傷,在失去神經支配的皮膚損傷后修復較困難,因此必須保護失神經發支配的皮膚,避免燙壓傷。⑤腫脹的護理:臂叢損傷的肢體肌肉失卻運動功能后也失去對肢體靜脈時擠壓回流作用,特別是肢體處于下垂位和關節極度屈曲位時腫脹更明顯,要經常進行肌肉的被動活動及改變關節位置,適當抬高患肢用溫水熱敷,進行被動牽伸時動作應緩慢,范圍應慚增大,切忌粗暴,以免引起新的損傷。⑥定期肌電檢查,不僅有利于神經恢復的監定,而且肌電刺激有利于神經再生。經三個月康復治療患兒肩、肘、腕關節活動能力一般都能有所增強,手臂支撐力增大,肌力增加。證明康復治療效果是顯著的。但分娩引起的臂叢上干損傷經過3個月保守治療,肩肘關節無任何改善者可考慮手術治療。
2024-10-21 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