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夏虎 主治醫師
四川省婦幼保健院
三級甲等
小兒心血管內科
-
病情分析:宮頸糜爛是慢性盆腔炎最常見的一種病理改變,宮頸外口處的宮頸陰道部外觀呈細顆粒狀的紅色區,稱為宮頸糜爛。糜爛面為完整的宮頸管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因柱狀上皮菲薄,其下間質透出呈紅色,并非振真性糜爛,真性糜爛病理學指上皮脫落潰瘍,國外已廢棄宮頸糜爛這一名詞,改稱宮頸管柱狀上皮移位,我國仍用。一些生理情況,如青春期,妊娠期,或口服避孕藥婦女,由于雌激素水平增高,宮頸管柱狀上皮增生,原始鱗柱交界外移,可見宮頸外口呈紅色,形似糜爛,為生理性糜爛,雌激素水平下降后恢復正常,宮頸糜爛根據糜爛深淺度分3型,炎癥初期糜爛面僅為單層柱狀上皮所覆蓋,稱單純型糜爛,由于腺上皮過度增生并伴有間質增生,糜爛面凹凸不平呈顆粒狀,呈顆粒型糜爛,當間質增生顯著,糜爛面呈乳突狀,稱為乳突狀糜爛。根據糜爛面積大小分3度,糜爛面小于整個宮頸面積的三分之1為輕度,在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之間為2度,大于三分之二為3度,治療主要是物理療法為主,臨床常用的有激光,冷凍,紅外線凝結及微波等,創面愈合要3-4周,糜爛較深者需6-8周,治療前要常規做宮頸刮片行細胞學檢查,急性宮頸炎時禁忌物理療法,治療時間應在月經干凈后3-7日內進行,創面未愈合前禁止性交和陰道沖洗及盆浴,治療后應定期復查,注意有無宮頸管狹窄。面積小炎癥浸潤較淺時可局部應用,中藥局部應用效果不錯。
2024-10-21 14:3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宮頸糜爛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性生活不潔、多次人工流產、激素水平變化、病原體感染、過度清潔。 1.性生活不潔:性生活時不注意衛生,容易將細菌、病毒等帶入陰道,引發宮頸炎癥,長期刺激可導致宮頸糜爛。 2.多次人工流產:會對宮頸造成機械性損傷,使宮頸黏膜受損,增加感染的機會,進而引發宮頸糜爛。 3.激素水平變化:尤其是在妊娠期、青春期等,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使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看起來像宮頸糜爛。 4.病原體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宮頸,引起炎癥,導致宮頸糜爛。 5.過度清潔:頻繁使用高濃度的洗液沖洗陰道,破壞陰道內正常的菌群平衡,易引發炎癥,導致宮頸糜爛。 總之,宮頸糜爛并非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生理現象或病理表現。女性應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2024-10-21 13:3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宮頸糜爛主要是性生活所致,特別是避孕套避孕,異物刺激會加大糜爛的幾率。宮頸糜爛的癥狀有分泌物增多、接觸性出血等,患有宮頸糜爛,宮頸粘液變粘稠,含有大量白細胞,不利精子的活動和穿透,會影響受孕。中度和重度糜爛單純藥物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建議藥物結合物理治療.可以采取奧洛克宮頸修復術,對糜爛進行均勻修復,冷熱智能交換,讓宮頸光滑如初,一次性徹底治愈,術后恢復快,同時可做病理檢查,阻斷癌變,不會影響生育。
2024-10-21 13:3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宮頸糜爛通過婦科檢查可以查出。呈紅色細顆粒病變,根據病變范圍可以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多無明顯癥狀,中、重度白帶增多,呈白色黏稠狀或淡黃色膿性,或者出血,伴有下腹漲、腰疼。臨床最多的是物理治療,分別為激光治療、冷凍治療、紅外線凝結治療、微、微波治療等。創面愈合前禁性生活、盆洗、陰道清洗。一般需4至8周愈合。
2024-10-21 13:33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宮頸糜爛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性生活不潔、多次人工流產、激素水平變化、病原體感染、過度清潔。 1.性生活不潔:性生活時不注意衛生,容易將細菌、病毒等帶入陰道,引發宮頸炎癥,長期刺激可導致宮頸糜爛。 2.多次人工流產:會對宮頸造成機械性損傷,使宮頸黏膜受損,增加感染的機會,進而引發宮頸糜爛。 3.激素水平變化:尤其是在妊娠期、青春期等,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可能使宮頸柱狀上皮外移,看起來像宮頸糜爛。 4.病原體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宮頸,引起炎癥,導致宮頸糜爛。 5.過度清潔:頻繁使用高濃度的洗液沖洗陰道,破壞陰道內正常的菌群平衡,易引發炎癥,導致宮頸糜爛。 總之,宮頸糜爛并非獨立的疾病,而是一種生理現象或病理表現。女性應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進行婦科檢查,如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2024-10-21 1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