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貧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均衡、避免勞累、預防感染、定期復查、遵醫囑治療等。 1. 飲食均衡:多吃富含鐵、維生素 B12 和葉酸的食物,如瘦肉、蛋類、綠葉蔬菜等。保證蛋白質的攝入,如魚類、豆類。 2. 避免勞累:根據自身情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過度體力活動和長時間熬夜。 3. 預防感染: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居住環境清潔。天氣變化時及時增減衣物,預防感冒。 4. 定期復查:按照醫生建議的時間定期進行血常規等相關檢查,了解貧血的改善情況。 5. 遵醫囑治療:嚴格遵循醫生制定的治療方案,按時服藥。如服用鐵劑時,可搭配維生素 C 促進吸收。 總之,貧血患者需要從多個方面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配合治療,以促進身體的恢復。
2024-10-21 18:1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1.飲食要高營養、易消化,不可過于油膩、過于辛辣。主食要粗細合理搭配,“死面”主食要少吃。2.感染發熱患者,要少吃發性菜肴,如羊肉、豬肉、雞肉,要少油膩多清淡。盡量不用安乃近、布洛芬、撲熱息痛、炎痛喜康或含有這些成分的藥物,可使用純中藥制劑,如雙黃連口服液、清熱解毒口服液,也可加用抗病毒西藥(病毒唑等);如果發熱38℃以上,要找醫生應用抗生素治療。3.心慌、頭暈、頭昏時要少活動,及時輸血,不可硬撐,間斷輸血的病人,要注意自己的輸血間隔,不要隨意延長。出血不止、皮膚淤斑增多要及時到醫院治療。4.日常起居要有規律,適當活動勿勞累。公共場合、人群密集的地方要少去。5.要保持樂觀情緒,遇事不急、不惱。6.保持室內空氣新鮮,要常通風換氣。7.煙酒均有抑制造血的作用,貧血病人更不要吸煙飲酒。另外貧血病人不要喝濃茶、咖啡。8.服用中西藥物出現不良反應(如厭食、惡心、腹瀉、皮疹等),要及時向主管醫生、護士反映。9.服用藥物遵從醫囑,不要隨意服用偏方,以防用藥偏差,加重病情。更不能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動,要在正規醫院診治,嚴防上當受騙。
2024-10-21 18:1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造成貧血的原因有多種:缺鐵,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礙等.一般要給與富于營養和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含豐富無機鹽和飲食,以助于恢復造血功能.避免過度勞累,保證睡眠時間.建議服用阿膠漿,同時建議適當多吃富含蛋白質,鐵,銅,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諸如豬肝,蛋黃,瘦肉,斗奶,魚蝦,貝類,大豆,豆腐,紅糖及新鮮蔬菜,水果.
2024-10-21 18:1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貧血要注意的是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像胡蘿卜、木耳、魚蝦、雞蛋、豬肝、紅棗、山楂、龍眼肉、瘦肉等,還有就是適當補充鐵制劑,目前比較好的鐵劑有鐵之緣片,一般補充兩個月以上就能改善好貧血了,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少喝濃茶和咖啡,會影響身體對鐵的吸收,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2024-10-21 18:1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根治本病的關鍵是去除病因.治療本病的特效藥是鐵劑.鐵劑多采用口服,如硫酸亞鐵(含元素鐵20%).有嚴重胃腸反應或吸收不良者,給予右旋糖酐鐵肌內注射,其療效與口服同.嚴重貧血,血紅蛋白低于70g/L者,可多次少量輸注濃縮紅細胞,以盡快糾貧血癥狀.貧血是常見病,尤其是缺鐵性貧血者最多.人體缺鐵,影響體內血紅蛋白的合成,病人會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氣促,心悸等癥狀.貧血病人飲茶,會使貧血癥狀加重.因為食物中的鐵,是以3價膠狀氫氧化鐵形式進入消化道的.經胃液的作用,高價鐵轉變為低價鐵(2價鐵)才能被吸收.可是茶中含有鞣酸,飲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鐵,從而阻礙了鐵的吸收,使貧血病情加重.所以貧血病人不宜飲茶. 飲食治療是治療貧血的有效手段之一.以下食物有利于改善貧血癥狀和補充造血功能的營養成分,應注意選用. 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如蛋類,乳類,魚類,瘦肉類,蝦及豆類等. 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新鮮的水果和綠色蔬菜,如酸棗,杏,橘子,山楂,西紅柿,苦瓜,青柿椒,生菜,青筍等.維生素C有參與造血,促進鐵吸收利用的功能. 富含鐵的食物雞肝,豬肝,牛羊腎臟,瘦肉,蛋黃,海帶,黑芝麻,芝麻醬,黑木耳,黃豆,蘑菇,紅糖,油菜,芹菜等.鐵是構成血液的主要成分,缺鐵性貧血者較為常見. 上述食物在日常飲食中應注意調配,盡量做到食物的多樣化.
2024-10-21 1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