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周振海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內科
-
溶血病是指因母嬰血型不合等原因導致紅細胞破壞的疾病,可引發一系列癥狀。若懷疑患病,應及時就醫。身體健康為重,一旦感到不適,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診斷用藥帶來的風險。
2018-12-30 11:12
1.常見類型:我國新生兒溶血病中,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發生率最高,其次是Rh血型不合溶血病,其他類型較為罕見。
2.發病機制:母親對胎兒紅細胞產生免疫反應,造成胎兒紅細胞破壞。
3.癥狀表現:常見黃疸、貧血、肝脾腫大等。
4.診斷方法:通過血型檢測、膽紅素測定等明確診斷。
5.治療措施:包括光照療法、藥物治療(如丙種球蛋白)、換血療法等。
總之,溶血病需要引起重視,早發現早治療,以減少對新生兒的不良影響。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溶血性貧血系指紅細胞破壞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發生的一類貧血.如要骨髓能夠增加紅細胞生成,足以代償紅細胞的生存期縮短,則不會發生貧血,這種狀態稱為代償性溶血性疾病.什么原因引起溶血性貧血根據紅細胞壽命縮短的原因,可分為紅細胞內在缺陷和外來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一,紅細胞內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貧血.(一)紅細胞膜的缺陷.(二)血紅蛋白結構或生成缺陷.(三)紅細胞酶的缺陷.二,紅細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貧血.外部的缺陷,通常是獲得性的,紅細胞可受到化學的,機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學因素的損傷而發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內,也可在血管外.溶血性貧血有什么癥狀溶血性貧血的臨床表現與溶血的緩急,程度和場所有關.一,急性溶血:起病急驟,可突發寒戰,高熱,面色蒼白,腰酸背痛,氣促,乏力,煩燥,亦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癥狀.這是由于紅細胞大量破壞,其分解產物對機體的毒性作用所致.游離血紅蛋白在血漿內濃度越過130mg%時,即由尿液排出,出現血紅蛋白尿,尿色如濃紅茶或醬油樣,12小時后可出現黃疸,溶血產物損害腎小管細胞,引起壞死和血紅蛋白沉積于腎小管,以及周圍循環衰弱等因素,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由于貧血,缺氧,嚴重者可發生神志淡漠或昏迷,休克和心功能不全.二,慢性溶血:起病較緩慢.除乏力,蒼白,氣促,頭暈等一般性貧血常見的癥狀,體征外,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疸,脾,肝腫大多見,膽結石為較多見的并發癥,可發生阻塞性黃疸.下肢踝部皮膚產生潰瘍,不易愈合,常見于鐮形細胞性貧血患者.
2016-06-01 13:1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溶血病臨床癥狀:
2016-06-01 13:23
1,胎兒水腫:由嚴重溶血所致,少數可致死胎,存活兒可全身水腫,皮膚蒼白,胸腹腔積液,并有心力衰竭表現,如心率增快,心音低鈍,呼吸困難等,此常發生在嚴重的Rh溶血病兒,ABO溶血發生較少.
2,黃疸:最常見,多于出生后24小時出現,尤以Rh溶血出現早,多在生后6~12小時內出現,48小時迅速加重.
3,貧血:輕者不易察覺,重者可因貧血引起心力衰竭,ABO溶血早期少有血紅蛋白低于120g/L,而Rh溶血者出生后48小時內常降至120g/L以下,大部分Rh溶血及少數ABO溶血者可在出生后3~6周出現后期貧血.
4,肝脾腫大:發生在較大量溶血時,由髓外造血增生所致,以Rh溶血較常見.
5,全身表現:溶血重者可有精神萎靡,嗜睡,吃奶少,少哭. 治療原則是糾正貧血,防治心力衰竭,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防治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一,光照方法:未結合膽紅素在光的作用下,變成水溶性異構體,隨膽汁和尿排除體外,從而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治療時嬰兒用黑布遮眼,除尿布外,全身皮膚裸露持續光照1~2天,少數可延長3~4天,可獲得滿意療效. 二,換血療法:目的:
1,換出新生兒體內致敏的紅細胞及抗體,阻止溶血進一步發展;
2,換出血清膽紅素,防止膽紅素腦??;
3,糾正貧血,防止心衰發生. 三,其他療法:補充白蛋白,糾正酸中毒可減少血中游離的未結合膽紅素,可減少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四,糾正貧血,如貧血嚴重需輸血治療時,開始應少量輸血,確信輸血后未加重溶血,方可繼續按需要量輸入.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這種病很少見,俗稱蠶豆病,也可以檢查出來,一般不用擔心 我詳細介紹一下吧: 概述 新生兒溶血癥是指因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在我國以ABO血型不合者占多數,Rh血型不合者較少,其他如MN、Kell血型系統等少見?! 〔∫颉 ‘斕河筛阜竭z傳所得的血型抗原與母親不同時,進入母體后即會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與胎兒紅細胞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導致溶血。 在ABO系統中,因O型人具有抗A或抗BigG的人數比A型及B型的人數多:A抗原較B抗原的抗原性強,故母O型,胎兒A型者得病機會多。ABO溶血癥可發生在第一胎,與母體曾受自然界中類似A、B物質的抗原刺激,已具有抗A或抗B抗體有關。Rh溶血癥的免疫抗體,只能由人類的血細胞作為抗原刺激而產生,在分娩時胎兒紅細胞才進入母體,則除有輸血史者,罕見第一胎即發病。我國絕大多數人為Rh陽性,故Rh溶血癥在我國少見?! “Y狀 本病癥狀之輕重差異很大,一般ABO血型不合者癥狀較Rh血型不合者輕。病兒常于生后24小時以內或第二天出現黃疸,并迅速加重。隨黃疸加深可出現貧血、肝脾腫大,嚴重者發生膽紅素腦病。Rh不合大量溶血者,出生時已有嚴重貧血,可導致心力衰竭、全身水腫、甚至死胎。
2016-06-01 13:3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新生兒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由于孕婦與胎兒血型不符,母體的抗體與胎兒的紅細胞發生反應而引起的同種免疫溶血性疾病.新生兒溶血病又稱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是母親對胎兒紅細胞發生同種免疫反應引起的溶血性疾病,Rh血型和ABO血型不符都能引起這種疾病,但前者引起的比較嚴重,是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最常見的原因,也是引起新生兒膽紅素的最重疾病,目前已發現26個血型系統,160種血型抗原,在我國以ABO血型不合溶血病發生率最高,Rh血型不合溶血病發生較少,但Rh溶血臨床表現比ABO血型不合溶血病重.MN溶血最為罕見.例如:上海1959~1977年18年內共檢測835例新生兒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1例(0.1%).
2016-06-01 13:38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當母親血型為O型,孩子為A型、B型而發生溶血時,叫做ABO溶血;母親Rh陰性,孩子為Rh陽時而造成溶血,叫做Rh溶血病。0型血的孕婦進行抗體效價的測定。檢查時間為:第一次在妊娠16星期,第二次在妊娠28一30星期,此后每2~4星期復查1次。半數以上該血型孕婦在28周后產生抗體。當抗體效價>1:128時,警惕溶血發生的可能。另外B超檢查也可幫助發現胎兒溶血,當發現胎兒有皮膚水腫、胸腹腔積液,肝脾腫大、胎盤增大,應考慮是否存在母胎血型不合的可能。dang然0型血的媽媽也不要太緊張,因為并不是每個0型血媽媽的寶寶都會溶血的,而且AB0型溶血一般病情較輕,產后仔細觀察黃疸出現的時間,及早診斷和處理,預后都是相當好的。
2016-06-01 13:45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是指因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至今發現的人類26個血型系統中,以A、B、O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為最常見,其次為Rh血型系統。上海1959~1977年18年內共檢測835例新生兒溶血病,其中A、B、O溶血病712例(85.3%),Rh溶血病122例(14.6%),MN溶血病l例(0.1%)。是由父親遺傳而母親所不具有的顯性胎兒打細胞血型抗原,通過胎盤進入母體.刺激母體產生相應的血型抗體,當不完全抗體(IgG)進入胎兒血循環后,與紅細胞的相應抗原結合(致敏紅細胞),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內被破壞,引起溶血。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