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主要由遺傳、孕期環境、胎兒發育異常、母體疾病、其他未知因素等導致。 1.遺傳:若家族中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新生兒患病風險增加。 2.孕期環境:孕婦在孕期接觸有害物質,如化學毒物、放射性物質等,可能影響胎兒心血管發育。 3.胎兒發育異常:胚胎發育過程中,心血管系統的正常分化和形成出現障礙。 4.母體疾病:母親患有糖尿病、風疹病毒感染等疾病,易增加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的發生幾率。 5.其他未知因素:部分病例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 總之,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的病因較為復雜。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多數患兒經過規范治療可恢復健康。
2024-10-21 17: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動脈導管未閉臨床表現要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的,小的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可無癥狀,多在身體檢查時偶然發現。直徑大于10mm的動脈導管未閉,常在活動時出現心悸、氣短、輕度疲乏,小兒可有發育不良。巨大的動脈導管未閉和大量的左向右分流,在嬰兒期可因左心衰竭產生急性呼吸衰竭。出現右向左分流后,則出現勞累后氣短、紫紺。在動脈導管未閉并發心內膜炎或動脈導管內膜炎時,則出現發熱、出汗、消瘦、疲倦和心力衰竭等
2024-10-21 17:5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動脈導管是胎兒期的生理情況,一般出生后隨著肺循環阻力增加,會首先實現功能上的關閉,約3~4個月實現解剖上的關閉。如果生后動脈導管持續存在,成為動脈導管未閉,動脈導管未閉是非常常見的一種先天性心臟病,如果導管細分流少,部分患兒有自愈的可能。建議您分別于3、6、9、12個月帶寶寶做心臟彩超觀察動脈導管的生長情況,以及肺動脈的壓力情況,目前暫時不需處理。希望我的建議對您能有所幫助。
2024-10-21 17:5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新生兒動脈導管未閉,是一種先天性的心臟病,是肺動脈和主動脈之間的通道沒有關閉,一般在寶寶出生之后就會動能上關閉,絕大多數是在3個月之后形成解剖上的關閉。目前孩子如果沒有什么癥狀的話,可以使用藥物促進關閉,但是有的寶寶在出生之后因為氧氣供應充足,也會自行關閉的。建議可以使用藥物消炎痛促進動脈導管關閉,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有其他的復雜性的先心,要謹慎,祝一切順利。
2024-10-21 17:5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有可能自動閉合.在胎兒時期動脈導管正常地開放著,是胎兒時期血液循環的必經之路.出生后隨著呼吸的建立,血氧分壓提高,促使動脈導管于生后10-15小時內完成功能上關閉,約80%嬰兒在生后6個月內發生解剖上關閉,少數可延遲到一歲.如超過一歲仍未閉合,并產生病理生理改變,即稱動脈導管未閉.動脈導管未閉是小兒先天性心樁病常見的類型之一,它屬左→右分流.其血流動力學改變取決于分流量大小,后者又與導管粗細及主'肺動脈之間的壓力價差有關.一般情況下,由于主動脈壓力高于肺動脈壓,故不論在收縮期還是舒張期,血液均自主動脈向肺動脈分流..這樣肺動脈除了接受來自右心室的血液外,同時還接受從主動脈分流來的血液,使肺循環血量增加,回流到左心房和左心室的血量也增加,使左心室舒張期負荷加重,導致左心房擴大,左心室肥厚和擴大,導致脈壓增大,產生周圍血管癥.發紺是血液中脫氧血紅蛋白增多,皮膚黏膜呈青紫色的現象,,常在皮膚較薄,色素較少及毛細血管豐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甲床(整個指甲)等等.
2024-10-22 02:28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動脈導管未閉? 動脈導管是胎兒賴以生存的肺動脈與主動脈之間的生理性血流通道,由胚胎左側第6主動脈弓形成,位于主動脈峽部和左肺動脈根部之間的主動脈一肺動脈通道,通常于生后10~20小時呈功能性關閉。在胎兒期,開放的動脈導管是生存所必需的生理性血流通道,多數嬰兒在出生后4周左右隨著血流動力學的改變而迅速閉合而形成纖維條索,稱為動脈導管韌帶。動脈導管如未能閉合,稱動脈導管未閉(patentductus arteriosus,PDA)。本病多見于女性,男女之比約為1:2。約有10%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臟大血管畸形,如合并主動脈縮窄,大血管轉位,肺動脈瓣狹窄,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癥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