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患上濕疹后,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皮膚護理、飲食調整、環境改善、情緒管理、避免刺激等。 1.皮膚護理:保持皮膚清潔,避免過度清洗和搔抓,選擇溫和無刺激的清潔產品和護膚品。 2.飲食調整:少吃辛辣、油膩、海鮮等易致敏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 3.環境改善:保持居住環境通風干燥,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等。 4.情緒管理: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以免加重病情。 5.避免刺激:不使用刺激性強的化妝品和洗浴用品,避免熱水燙洗皮膚。 6.穿著選擇:穿著寬松、柔軟、透氣的衣物,避免摩擦皮膚。 7.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有助于提高身體免疫力。 總之,濕疹患者要從多方面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于緩解癥狀,促進病情恢復。如果濕疹癥狀嚴重,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2024-10-13 14:3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嬰兒濕疹為過敏性疾病,治療就應以抗過敏為主.方法有:一、苯海拉明研粉加到爐甘石洗劑里外搽;2、苯海拉明研粉加到氧化鋅藥膏里混勻后外搽;3、肌注維丁膠性鈣1ml,每日一次,先用3天,如有必要,可以用多幾次的;4、口服撲爾敏0.35mg/kg/日,分3次服,最好加用維生素C和B什片口服.5、復方氧化鋅軟膏外用也有一定的效果.6、不主張給孩子使用膚輕松等含有激素的藥膏,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還不錯,但長期使用的話,容易造成激素過敏性皮炎的.另外孩子的皮膚細嫩,吸收了激素后會抑制免疫系統的,因為激素本身是免疫抑制劑.還有以下建議:洗臉不要用肥皂;每次吃奶后都要用干凈的毛巾把臉擦干凈;如果孩子是母乳喂養的,請乳母不要吃魚、蝦、蟹等高蛋白的容易導致過敏的食物.摸過魚腥的手也不能摸孩子的臉.頭發可以再長.太陽一定要曬.風就不要吹了.
2024-10-13 14:3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寶寶的濕疹是挺嚴重的,要及時治療才行,寶寶太小了,最好少用西藥和打針,千萬不要用激素藥檫,這樣對寶寶的抵抗力不好,你不妨用用中藥,中醫主要用除濕,清熱解毒的中藥,再用黃柏,黃芩.黃連,苦參,地膚自,蛇床子等煎藥水來洗臉,并加上濕敷,效果不錯,但要注意,千萬不要洗燙了,檫藥也要用,用含中藥成分的寶寶濕疹膏加維生素C片和濕毒清軟膏,就可以了,小寶寶要多喝水,加一些菊花晶或金銀花露,太陽是可以曬的,但不要曬太猛烈的太陽,頭發嘛,是一定可以長出來的.
2024-10-13 14:3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濕疹的寶寶在飲食上應避免或減少食魚、蝦蟹等海味品和刺激性較強的食物。給寶寶多吃清淡、易消化、含有豐富維生素和礦特質的食物,這樣可以調節寶寶的生理功能,減輕皮膚過敏反應。要注意過敏食物,比如大麥類,蘑菇類,花生類,奶類,都是嚴重的過敏源,一般人可能不注意。有牛奶過敏的寶寶,可用豆漿、羊奶等代替牛奶喂養。對雞蛋過敏的寶寶可單吃蛋黃
2024-10-13 14:3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炎性皮膚病,以皮疹損害處具有滲出潮濕傾向而故名.該病病程遷延難愈、易復發.濕疹臨床癥狀變化多端,根據發病過程中的皮損表現不同,分為急性、亞急性和慢性3種類型.急性濕疹的損害多形性,初期為紅斑,自覺灼熱、瘙癢.繼之在紅斑上出現散在或密集的丘疹或小水皰,搔抓或摩擦之后,搔破而形成糜爛、滲液面.日久或治療后急性炎癥減輕、皮損干燥、結痂、鱗屑,而進入亞急性期.慢性濕疹是由急性、亞急性反復發作不愈演變而來,或是開始時即呈現慢性炎癥,常以局限于某一相同部位經久不愈為特點,表現為皮膚逐漸增厚,皮紋加深、浸潤,色素沉著等.主要自覺癥狀是劇烈瘙癢.濕疹雖有上述的共同臨床表現,但不同部位的濕疹,其皮損形態也有一定差異.如外耳道濕疹易伴發真菌感染,乳房濕疹常見于哺乳期婦女,常有皸裂而伴疼痛.肛門、陰囊濕疹常因搔抓、熱水皂洗而至急性腫脹或糜爛.小腿部濕疹常致潰爛,不易愈合等.除上述以外,在臨床上還有部分表現尋常的特殊型濕疹,如繼發于中耳炎、潰瘍、瘺管及褥瘡等細菌性化膿性皮膚病的傳染性濕疹樣皮炎、對自體內部皮膚組織所產生的物質過敏而引發的自體敏感性濕疹.嬰兒濕疹好發于滿月后嬰幼兒期,常對稱發生在手背、4肢伸側及臀部.皮損形狀似錢幣的錢幣狀濕疹.濕疹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相當復雜,涉及體內、外多種因素.是發生在皮膚的一種遲發型變態反應.本病常發生于具有過敏素質的個體.凡有此素質的人,對體內外各種致敏物質,如食物中蛋白質,尤其是魚、蝦、蛋類及牛乳,還有化學物品、植物、動物皮革及羽毛、腸道中寄生蟲,感染灶等的作用較正常人容易發生過敏反應.有的甚至連日光、風熱、寒冷等物理刺激皆可誘發濕疹.此外,濕疹的發生,有時還可能與神經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消化不良、腸道疾病、新陳代謝異常等有一定的關系,總而言之,濕疹的發病是諸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臨床上也可見到,堅持鍛煉身體或環境的改變,使濕疹病損減輕或自然消退.其易復發原因與患者敏感性增高及致敏物質的多源性密切相關.中醫對本病的命名因部位不同而不同,如“浸淫瘡”相當于泛發性濕疹,“面游風”相當于面部濕疹,“旋耳瘡”相當于耳部濕疹,“乳頭風”相當于乳頭濕疹,“臍瘡”相當于臍部濕疹,“繡球風”、腎囊風”相多于陰囊濕疹,“4彎風”相當于肘窩與膝窩濕疹,“鵝掌風”相當于掌部濕疹,有的掌部濕疹以皸裂為主要表現,重者可裂的皮開肉綻,奇癢難忍,連手都不能彎且曲,稱為皸裂性濕疹.“濕臁瘡”相當于小腿濕疹,又稱淤積性濕疹.“肛門圈癬”相當于肛門濕疹.祖國醫學認為濕疹是由于稟性不耐,風熱內蘊,外感風邪,風濕熱邪相搏,浸淫肌膚而成.其中“濕”是主要因素.由于濕邪粘膩、重濁、易變,故病多遷延,形態不定.而慢性濕疹是由于營血不足、濕熱逗留,以致血虛傷陰,化燥生風,風燥濕熱郁結,肌膚失養所致.于掌部濕疹皮開肉綻,奇癢難忍,連手都不能彎曲”等癥狀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特點,診斷較容易.急性濕疹皮疹表現為多形性、對稱分布,傾向滲出;慢性型皮損呈苔蘚樣變;亞急性損害介于上述兩者之間.自覺瘙癢劇烈;容易復發.對特殊型濕疹應注意其獨特臨床癥狀,診斷也不困難.慢性濕疹需同神經性皮炎鑒別,神經性皮炎先有瘙癢后發皮疹.苔蘚樣變明顯,皮損干燥、一般無滲出、無色素沉著.好發于頸項、骶部及4肢伸側.可耐受多種藥物及理化等刺激.目前西醫對濕疹尚無特效療法,多采用對癥治療.以內服抗組胺藥物治療為多,如苯海拉明、非那根、撲爾敏、賽庚啶等,既可單用或聯用,還可與鎮靜藥、維生素C等合用.外用藥劑型依據臨床皮損表現而定,如紅腫明顯,滲出多者應選溶液冷濕敷,紅斑、丘疹時可用洗劑、乳劑、泥膏、油劑等;呈水皰、糜爛者需用油劑;表現為鱗屑、結痂者用軟膏;若苔蘚樣變者多擇泥膏、軟膏、乳劑、涂膜劑、酊劑及硬膏等.我所近年來采用內服“濕毒清濃縮顆粒”,每晚睡前開水沖服一包;配合外用膚康凈洗劑治療,收到滿意效果.對局限性慢性濕疹,我所近年來采用皮炎靈封閉液皮下淺層注射封閉治療,收到滿意效果.7——10天一次,一般3次即可痊愈.盡量尋找發病原因并去除之,注意調整飲食,忌食辛辣刺激,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酒類,海鮮貝類食物應禁用、以清淡飲食為好;盡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著應較寬松、輕軟,避穿毛制品或尼龍織品.盡量避免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因為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激素制劑,還會成癮導致藥物依賴性皮炎.其副作用表現約有20多種:最常見的是用藥后病情迅速好轉,持續外用一段時間,一旦停藥后,在一兩天內用藥部位(特別是面部)可發生赤紅、觸痛、瘙癢、裂口、脫屑,以致發生膿皰,原發病變加重,又稱之為反跳性皮炎.當重新涂用激素后,上述病情很快好轉或消失;如再停藥,反跳性皮炎再發,而且比以前更嚴重.患者為了避免停藥后的痛苦,完全依賴于涂用激素.幾個月或幾年之后,皮膚明顯變薄,毛細血管擴張,有時出現紫癜等,特別是在面部可出現更深的持續性紅斑.涂用時間越長、產生反跳性皮炎也就越重.可使皮膚變薄、脆弱、萎縮、毛細血管擴張、紫癜、真菌感染、痤瘡樣皮炎等.變得易受損傷;還可出現輕度多毛、多汗、皮下出血和傷口愈合困難等.尤其是下面一些皮膚病更不適宜使用以上所述激素類制劑.如果長期或短時間大劑量注射或內服地塞米松、康寧克通、強的松等皮質類激素藥物治療,還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瘡、血糖升高、高血壓、鈉潴留、水腫、血鉀降低、月經紊亂、骨質疏松、無菌性骨質壞死、胃及102指腸潰瘍等并發癥.對腎臟也可造成一定損害,如加重腎小球疾病蛋白尿、加重腎小球硬化、易致腎鈣化或結石,誘發或加重腎臟感染性疾病、引起低鉀性腎病等.還會引起機體糖、蛋白質、脂肪及水電解質等一系列物質代謝紊亂,破壞機體的防衛系統和抑制免疫反應能力.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如果有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因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并對激素產生了的依賴性,停藥后原發病變反跳加重與繼發的副作用,可使患者產生很大的痛苦,醫生與患者家屬應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對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要有充分的認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并在正確選擇治療藥物和逐漸減量直至撤除停用皮質激素的情況下,選用對抗以上副作用和不良反應的方法與中藥.達到安全徹底治愈疾病的目的.病人還必須牢記過敏原,避免食用或接觸,而至病情加重.
2024-10-13 1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