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周榮偉 主任醫師
南昌大學第四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腫瘤科
-
您好,結合您的描述來看,對于導管內乳頭狀瘤來說,主要是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最常見的乳腺良性疾病;所以一旦確診需要做個小手術切除,以防惡變,平時注意休息,注意飲食,少吃含激素水平高的食物,比如炸雞,調整心態,保持好心情,穿寬松的內衣,定期復查就可以。
2018-07-08 11:2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特約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屬于良性病變。一經發現最好是手術切除,在術中做病理,如果有惡變的傾向,應該按乳腺癌的手術方式進行。導管內乳頭狀瘤,容易引起乳頭血性溢液和乳腺導管擴張。一般做乳腺彩超檢查和乳管鏡能明確診斷。平時要注意多休息,避免情緒有過大的波動。
2019-12-14 16:5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發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齡的女性,經產婦多見,尤多發于40-50歲婦女,本病臨床主要表現在乳頭溢出漿液或血性液體,呈間歇或持續性,行經期間有量增加,部分病人在乳頭附近可觸及小的圓形腫物,質較軟,與皮膚無粘連,可推動。本病惡變率達5-10%,被稱之為癌前病變,臨床上應予足夠重視,必要時要對腫塊行針吸細胞學檢查或活體組織病理檢查。一般認為本病與雌激素的過度刺激有關。編輯本段癥狀 導管內乳頭狀瘤是發生于導管上皮的良性乳頭狀瘤。根據病灶的多少或發生的部位,可分為大導管內乳頭狀瘤,發生于輸乳管壺部內和多發性導管內乳頭狀瘤,多發生在中、小導管內。本病以經產后婦女多見,尤以40—50歲者多發,本病的發生是雌激素過度的刺激導致。 導管內乳頭狀瘤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的臨床表現。本病病灶不同,表現癥狀各一。
2016-06-14 20:57
1、單發性大導管內乳頭狀瘤,可在乳暈下或乳暈邊緣部位能及到長約1cm的索狀腫塊,或捫及棗核大小的結節,由于腫瘤所在的導管內積血積液,按壓腫塊即有血樣、奶樣或咖啡樣分泌物從乳頭溢出,但溢液口固定。本病常為間歇性自發溢液,或擠壓、碰撞后溢液。多數患者發現在內衣上留下棕黃色的污跡就診發現的。溢液排出,瘤體變小,疼痛不明顯,偶而有壓痛、隱痛,該證惡變少見。
2、多發性中、小導管內乳頭狀瘤源于未梢導管,位于周邊區,是由于中、小導管內的腺上皮增生而形成。多在患側外上象限有多個結節、顆粒成串珠狀,邊界不清,質地不均,部分有溢液癥狀,也有部分無溢液者,溢液呈血樣、黃水樣、咖啡樣。本病惡變可達5~10%,被稱之為“癌前期病變”,必須予以高度重視。 導內乳頭狀瘤臨床上常與囊性增生病、導管擴張綜合征、浸潤性導管癌、導管內乳頭狀癌相混淆,要綜合分析,仔細辨證而確定。 導管內乳頭狀瘤,中醫稱之為“乳衄”,是由于憂思過度,肝脾兩傷,肝氣郁結,氣滯血瘀,瘀血阻絡到局部腫塊。肝氣郁久化熱,熱久化火,肝火亢盛,肝不藏血,脾氣受損,脾不統血,血失統藏,迫血妄行而導致。編輯本段疾病鑒別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需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及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相鑒別。
(1)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兩者均可見到自發的、無痛性乳頭血性溢液;均可捫及乳暈部腫塊,且按壓該腫塊時可自乳管開口處溢出血性液體。由于兩者的臨床表現及形態學特征都非常相似,故兩者的鑒別診斷十分困難。一般認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溢液可為血性,亦可為漿液血性或漿液性;而乳頭狀癌的溢液則以血性者為多見,且多為單側單孔。乳頭狀瘤的腫塊多位于乳暈區,質地較軟,腫塊一般不大于1cm,同側腋窩淋巴結無腫大;而乳頭狀癌的腫塊多位于乳暈區以外,質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動度差,易與皮膚粘連,腫塊一般大于1cm,同側腋窩可見腫大的淋巴結。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斷端呈光滑杯口狀,近側導管顯示明顯擴張,有時為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導管柔軟、光整者,多為導管內乳頭狀瘤;若斷端不整齊,近側導管輕度擴張,扭曲,排列紊亂,充盈缺損或完全性阻塞,導管失去自然柔軟度而變得僵硬等,則多為導管內癌。溢液涂片細胞學檢查乳頭狀癌可找到癌細胞。最終確立診斷則以病理診斷為準,而且應做石蠟切片,避免因冰凍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
(2)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導管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癥狀,但導管擴張綜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頭凹陷,溢液多為雙側多孔,性狀可呈水樣、乳汁樣、漿液樣、膿血性或血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腫塊期均可見到乳暈下腫塊,但后者的腫塊常較前者為大,且腫塊形狀不規則,質地硬韌,可與皮膚粘連,常發生紅腫疼痛,后期可發生潰破而流膿。
導管擴張綜合征還可見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有規則的充盈缺損者,多為乳頭狀瘤;若較大導管呈明顯擴張,導管粗細不均勻,失去正常規則的樹枝狀外形者,則多為導管擴張綜合征。必要時可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或活組織病理檢查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需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及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相鑒別。
2016-06-14 21:04
(1)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兩者均可見到自發的、無痛性乳頭血性溢液;均可捫及乳暈部腫塊,且按壓該腫塊時可自乳管開口處溢出血性液體。由于兩者的臨床表現及形態學特征都非常相似,故兩者的鑒別診斷十分困難。一般認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溢液可為血性,亦可為漿液血性或漿液性;而乳頭狀癌的溢液則以血性者為多見,且多為單側單孔。乳頭狀瘤的腫塊多位于乳暈區,質地較軟,腫塊一般不大于1cm,同側腋窩淋巴結無腫大;而乳頭狀癌的腫塊多位于乳暈區以外,質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動度差,易與皮膚粘連,腫塊一般大于1cm,同側腋窩可見腫大的淋巴結。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斷端呈光滑杯口狀,近側導管顯示明顯擴張,有時為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導管柔軟、光整者,多為導管內乳頭狀瘤;若斷端不整齊,近側導管輕度擴張,扭曲,排列紊亂,充盈缺損或完全性阻塞,導管失去自然柔軟度而變得僵硬等,則多為導管內癌。溢液涂片細胞學檢查乳頭狀癌可找到癌細胞。最終確立診斷則以病理診斷為準,而且應做石蠟切片,避免因冰凍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
(2)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導管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癥狀,但導管擴張綜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頭凹陷,溢液多為雙側多孔,性狀可呈水樣、乳汁樣、漿液樣、膿血性或血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腫塊期均可見到乳暈下腫塊,但后者的腫塊常較前者為大,且腫塊形狀不規則,質地硬韌,可與皮膚粘連,常發生紅腫疼痛,后期可發生潰破而流膿。導管擴張綜合征還可見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有規則的充盈缺損者,多為乳頭狀瘤;若較大導管呈明顯擴張,導管粗細不均勻,失去正常規則的樹枝狀外形者,則多為導管擴張綜合征。必要時可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或活組織病理檢查。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癌:兩者均可見到自發的,無痛性乳頭血性溢液;均可捫及乳暈部腫塊,且按壓該腫塊時可自乳管開口處溢出血性液體.由于兩者的臨床表現及形態學特征都非常相似,故兩者的鑒別診斷十分困難.一般認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溢液可為血性,亦可為漿液血性或漿液性;而乳頭狀癌的溢液則以血性者為多見,且多為單側單孔.乳頭狀瘤的腫塊多位于乳暈區,質地較軟,腫塊一般不大于1cm,同側腋窩淋巴結無腫大;而乳頭狀癌的腫塊多位于乳暈區以外,質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動度差,易與皮膚粘連,腫塊一般大于1cm,同側腋窩可見腫大的淋巴結.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斷端呈光滑杯口狀,近側導管顯示明顯擴張,有時為圓形或卵圓形充盈缺損,導管柔軟,光整者,多為導管內乳頭狀瘤;若斷端不整齊,近側導管輕度擴張,扭曲,排列紊亂,充盈缺損或完全性阻塞,導管失去自然柔軟度而變得僵硬等,則多為導管內癌.溢液涂片細胞學檢查乳頭狀癌可找到癌細胞.最終確立診斷則以病理診斷為準,而且應做石蠟切片,避免因冰凍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陰性或假陽性結果.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與乳腺導管擴張綜合征:導管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頭溢液為主要癥狀,但導管擴張綜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頭凹陷,溢液多為雙側多孔,性狀可呈水樣,乳汁樣,漿液樣,膿血性或血性;乳頭狀瘤與導管擴張綜合征的腫塊期均可見到乳暈下腫塊,但后者的腫塊常較前者為大,且腫塊形狀不規則,質地硬韌,可與皮膚粘連,常發生紅腫疼痛,后期可發生潰破而流膿.導管擴張綜合征還可見患側腋窩淋巴結腫大,壓痛.乳腺導管造影顯示導管突然中斷,有規則的充盈缺損者,多為乳頭狀瘤;若較大導管呈明顯擴張,導管粗細不均勻,失去正常規則的樹枝狀外形者,則多為導管擴張綜合征.必要時可行腫塊針吸細胞學檢查或活組織病理檢查.
2016-06-14 21:10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患者年齡:40患者性別:女全部癥狀:乳頭有白色分泌物發病時間及原因:1年.2.7推薦輔助檢查方案一般基層單位,乳腺導管X線碘油造影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和定位有較高的價值,是目前最常用,較經濟的診斷方法.如不具備乳腺X線診斷設備,但見乳頭溢液從單一乳管溢出,亦可作為手術指征,術前經溢血乳管口注入美藍染色定位是簡便有效的方法.乳腺導管內窺鏡檢可以對乳管內乳頭狀病變作出明確診斷和定位,是乳頭溢液病因診斷的有效方法,但操作較為復雜,費用較高.術后切除組識均必需行病理學檢查.2.3診斷標準或參考標準2.3.1診斷依據2.3.1.1病人主訴乳頭間歇溢出血性或棕褐色漿液性液體.2.3.1.2在乳房內可觸及小腫塊,可因擠壓液體排出,腫塊縮小或消失.2.3.1.3體檢可在乳暈內捫及直徑1cm左右的結節樣腫塊,伴有壓痛;沿乳管走行方向,自乳房基底部向乳頭方向輕輕按壓,按順時針走行逐一按壓,可在相應的乳頭輸乳孔處,見血性或漿液性液體流出.2.3.1.4本病多見于35~50歲婦女.2.3.1.5乳腺導管X線碘油造影,乳管內窺鏡檢查,B超等檢查有助診斷及定位.2.3.1.6組織學病理診斷是最重要的依據.
2016-06-14 21:17
-
-
回答7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自己檢查的話可以自己去摸,有腫塊的話就要揉開的!
2016-06-14 21:24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