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新生兒缺氧和顱內出血是嚴重的新生兒疾病,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產程異常、胎兒自身因素、胎盤和臍帶問題、感染以及先天性血管畸形等。 1.產程異常:產程過長、難產、急產等情況,可能導致胎兒缺氧,進而引發顱內出血。 2.胎兒自身因素:胎兒存在心肺功能不全、貧血等問題,影響氧氣供應。 3.胎盤和臍帶問題:胎盤早剝、臍帶繞頸等,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輸送。 4.感染:宮內感染或出生后感染,可引發炎癥反應,影響血管功能。 5.先天性血管畸形:血管發育異常,容易破裂出血。 總之,新生兒缺氧和顱內出血危害較大,一旦發現,應及時就醫治療。治療方法包括維持生命體征穩定、控制出血、減輕腦水腫等。家長要密切關注新生兒的狀況,如有異常及時送正規醫院診治。
2024-10-13 14:5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我兒子也是出生的時候窒息,剛生下來就送兒科了,CT檢查有腦水腫,醫生說問題不大,但后來抱回家發現他容易打顫,我也不知道這種癥狀是不是抽搐,家人不放心,后也是打的營養神經的藥,接著又做高壓氧治療,現在一個多月了,感覺他還好,但偶爾睡覺還是容易驚醒,剛入睡時也有翻白眼,不知道正不正常,我們現在準備繼續堅持藥物和高壓氧治療,三個月后再復查。家里老公和婆婆都是醫生,婆婆有說擔心這種缺血缺氧性的窒息會留下后遺癥,尤其是抽搐,怕以后得癲癇,所以要早期干預,建議你們也給寶寶做下高壓氧治療,我們一起祈禱寶寶平安渡過難關,希望所有都是有驚無險,我們的寶寶會健健康康地長大!
2024-10-13 14:5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常見的一種腦損傷,系由產傷和缺氧引起,預后較差。(一)支持療法 (二)控制驚厥 (三)降低顱內壓 對伴有顱內高壓者可使用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靜脈滴注。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節律不整、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時可使用甘露醇,劑量根據病情決定,一般每次0.25~0.5mg/kg,靜脈推注。 (四)止血藥 可選擇使用維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絡血)和立止血(reptilase)等。
2024-10-13 14:5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顱內出血是新生兒常見的嚴重疾病,也是造成圍生新生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說的情況,這是新生兒顱內出血。如何治療,要根據腦出血量定。新生兒顱內出血一般是保守治療,如果出血量大,要另行考慮。小孩子耐受性差,經不起折騰。如果出血不多,大部分都能治好。
2024-10-13 14:55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常見的一種腦損傷,系由產傷和缺氧引起,預后較差。 一切在產前、產程中和產后可以引起胎兒或新生兒缺氧、缺血的因素都可導致顱內出血,早產兒多見。因胎兒頭過大、頭盆不稱、急產、臀位產、高位產鉗和多次吸引器助產使胎兒頭部受擠壓,亦可造成產傷性顱內出血,足月兒多見。此外,快速輸注高滲液體,機械通氣不當等可致醫源性顱內出血;早產兒因顱骨較軟,在使用面罩加壓給氧、頭皮靜脈穿刺或氣管插管時常將頭部固定于仰臥位,可因此壓迫枕骨而造小腦出血;母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史,或孕期使用抗驚厥藥(苯妥因鈉,苯巴比妥)、抗結核藥(利福平)者,亦可引起胎兒或新生兒顱內出血。新生兒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個原因。 (一)產傷性顱內出血 分娩過程中胎頭所受壓力過大,局部壓力不均或頭顱在短時間內變形過速者均可導致大腦鐮、小腦天幕撕裂而致硬腦膜下出血;腦表面靜脈撕裂常伴蛛網膜下腔出血。 (二)缺氧缺血性顱內出血 ①缺氧和酸中毒直接損傷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使其通透性增加或破裂出血。②缺氧和酸中毒損傷腦血管自主調節功能,形成壓力被動性腦電流,當體循環壓力升高時,腦血流量增加,導致毛細血管破裂,相反在血壓下降時,腦血流量減少而致缺血性改變,缺血壞死區內可有出血灶。③≤32周早產兒在大腦側腦室和第四腦室周圍的的室管膜下以及小腦軟腦膜下的外顆粒層均留存有胚胎生發層基質,該組織是一個未成熟的毛細血管網,其血管壁僅有一層內皮細胞,缺乏膠原組織支撐,小毛細管脆弱,當動脈壓突然升高時即可導致毛細管破裂出血,室管膜下血液向內可穿破室管膜引起腦室內出血,腦室周圍纖溶系統活躍,故向外可擴做散到白質致腦實質出血,腦室周圍靜脈系統呈U形,當缺氧或血壓下降,血流改變方向時即易引起血液淤滯,毛細血管床歷力增加而破裂;部分足月兒在室管膜下亦仍殘留生發層基質,故也可能發生出血,而其腦室內出血則大多來自脈絡叢。 (三)醫源性顱內出血 過多搬動嬰兒、輸注高滲液體或輸液過快、頻繁吸引和氣胸等均可使血壓急劇上升引致腦血流變化而造成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的癥狀和體征與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關,常見者包括:①意識形態改變;如激惹、過度興奮、淡漠、嗜睡、昏迷等;②眼癥狀:凝視、斜視、眼球上轉困難、眼球震顫等;③顱內壓增高表現:腦性尖叫、前鹵隆起,角弓反張,驚厥等;④呼吸改變;增快或緩慢,不規則或呼吸暫停等;⑤肌張力:早期增高,以后減低;⑥瞳孔:不對稱,對光反應不良,固定和散大;⑦其他:無原因可解釋的黃疸和貧血。各類型顱內出血的特點如下。 (一)硬腦膜下出血 多數為產傷致的天幕、大腦鐮撕裂和大腦表淺靜脈破撇所造成的急性大量出血,在數分鐘或幾小時內神經系統癥狀惡化、呼吸停止死亡;亞急性者,在出生24小時后出現癥狀,以驚厥為主,有局灶性腦征,如偏癱、眼斜向癱瘓側等;亦有癥狀在新生兒期不明顯,而在出生數月后產生慢性硬腦膜下積液,有驚厥發作、發育遲緩和貧血等。 (二)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出血起源于蛛網膜下腔內的橋靜脈,典型癥狀是在生后第2天發作驚厥,發作間歇情況良好,大多數預后良好,個別病例可因粘連而出現腦積水后遺癥、少量出血者無癥狀;大量出血者常于短期內死亡。 (三)腦室周圍-腦室內出血 多見于早產兒。根據頭顱CT圖象可分為四級:Ⅰ級,腦室管膜下出血;Ⅱ級,腦室內出血,無腦室擴大;Ⅲ級,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大;Ⅳ級,腦室內出血伴腦實質出血。大部分在出生3天內發病,最常見癥狀為Mo反射消失,肌張力低下,淡漠及呼吸暫停。小量Ⅰ、Ⅱ出血可無癥狀,預后較好;Ⅲ、Ⅳ出血則神經系統癥狀進展快,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意識狀態從遲鈍轉為昏迷,瞳孔固定,對光反應消失,驚厥及去大腦強直狀態,血壓下降;心動過緩,呼吸停止死亡;部分患兒在病程中有好轉間隙,有的患兒病情不再加重,有的經過穩定期后,出現新的癥狀,存活者常留有腦積水和其他神經系統后遺癥。 (四)小腦出血 多發生在胎齡<32周的早產兒,常合并肺透明膜病、肺出血,臨床癥狀不典型,大多數有頻繁呼吸暫停,心動過緩,最后因呼吸衰竭死亡。 病史和臨床表現僅能提供診斷線索。腦脊液檢查如為均勻血性并發現皺縮紅細胞,則有助于診斷,但檢查正常亦不能排除本病,且病情危重時不宜進行此操作。影象學檢查有助確診,CT和B超掃描可提示出血部位和范圍,有助于判斷預后。 (一)支持療法 (二)控制驚厥 (三)降低顱內壓 對伴有顱內高壓者可使用地塞米松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靜脈滴注。如有瞳孔不等大、呼吸節律不整、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時可使用甘露醇,劑量根據病情決定,一般每次0.25~0.5mg/kg,靜脈推注。 (四)止血藥 可選擇使用維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絡血)和立止血(reptilase)等。 (五)腦代謝激活劑 出血停止后,可給予胞二磷膽堿靜脈滴注,0.1g/次,加入5%~10%葡萄糖液50ml,每日1次,10~14天為1療程;腦活素2ml,稀釋后靜滴,每日1次,10~14天為1療程。恢復期可給腦復康每日0.2g,連續服藥3個月。 (六)腦硬膜穿刺 用于硬腦膜下出血患兒,每日1次,每次抽出量不超過15ml。 (七)出血后腦積水 可進行腦室穿刺引流,維持7天后撤除,如頭圍繼續增大,可考慮腦積水分流術。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預后不易確定,與其原因、出血量、部位、類型及其他圍生期因素有關。一般認為足月兒、急性缺氧、20分鐘Apgar評分正常、蛛網膜下腔出血、室管膜下腔出血、小量腦室內出血及額葉小血腫等預后較好;早產兒或小于胎齡兒、慢性缺氧、20分鐘Apgar評分過低、大量腦室內出血伴腦室擴大、頂枕部腦實質出血或同時伴有頑固低血糖者預后差。存活者常留有癲癇、腦癱、智力低下、視力或聽力障礙、共濟失調等后遺癥。低出生體重兒顱內出血患者中10%~15%發生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癥狀可有可無,其中65%患兒可能停止發展或恢復。 (一)加強孕婦保健工作,及時發現高危妊娠,預防早產,提高產科技術,減少難產所致產傷和窒息。母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病史者,應給予糖皮質激素、靜注免疫球蛋白等治療。 (二)預防醫源性顱內出血。 (三)預防腦血流動力學紊亂,防止突然和(或)持續的腦血流過高,如高碳酸血癥,高血壓,迅速擴容時等。 (四)藥物預防 曾對苯巴比妥、消炎痛、止血敏、尼莫地平等不少藥物進行過動物和臨床試驗,尚未得出肯定結論。
2024-10-13 14: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