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寶成 副主任醫師
總政機關門診部
其他
內科
-
您好根據您的描述分析,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屬于遺傳性疾病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一周歲以內采用非手術治療效果還是理想的最遲不能超過3周歲,以后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攣縮明顯病情逐漸加重只好手術治療,功能很難達到理想,最終可能遺留不同成都的殘疾。用藥謹遵醫囑祝您健康。
2018-07-19 08:2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也較明顯. 強調早期治療,嬰幼兒期治療最佳,年齡越大效果越差,一般認為2-3歲后治療,即使非常成功,致35歲后將發生髖關節痛,因此強調新生兒普查,及時診治獲得痊愈.病的預后關鍵在于早期診斷.治療越早,效果越佳.隨年齡的增大,病理改變越重,治療效果越差. 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生后8-9周,發現髖關節有半脫位或脫位,可使用帶蹬吊帶6-9個月.僅限制髖關節的伸展活動,其他活動均不受限.除個別髖關節內有阻礙復位因素外,絕大多數患兒都可達到復位治療,亦不會發生股骨頭無菌壞死.也有用連衣襪套法及外展為襁褓支具法,維持4個月以上. 1-3歲:對一部分輕型患兒,仍可使用帶蹬吊帶法治療.若使用4-6周后不能復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復,石膏固定法. 整復方法:全麻下,患兒仰臥位,患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沿大腿長軸方向牽引,同時壓迫大轉子部位,使股骨頭納入髖臼內.達到整復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響股骨頭發育及產生缺血性改變,故目前國內,外小兒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為“人字位石膏”,即髖關節僅外展80°左右,膝關節微屈,上石膏后允許患兒帶石膏踩地活動. 4歲以上:此時脫位程度加重,骨與軟組織的繼發改變也較嚴重,手法整復難以成功,應采用手術治療.行沙爾特骨盆截骨術.股骨頸前傾角大于45°者應加作股骨旋轉截骨術. 成人:成人可考慮作查理骨盆內移截骨術.如果一側髖關節脫位程度較高,經牽引未能下移,伴嚴重疼痛,且影響生活者,可行股骨轉子下截骨術來改變負重力線,改善癥狀.
2016-06-19 16:53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也較明顯.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生后8-9周,發現髖關節有半脫位或脫位,可使用帶蹬吊帶6-9個月.僅限制髖關節的伸展活動,其他活動均不受限.除個別髖關節內有阻礙復位因素外,絕大多數患兒都可達到復位治療,亦不會發生股骨頭無菌壞死.也有用連衣襪套法及外展為襁褓支具法,維持4個月以上. 1-3歲:對一部分輕型患兒,仍可使用帶蹬吊帶法治療.若使用4-6周后不能復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復,石膏固定法. 整復方法:全麻下,患兒仰臥位,患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沿大腿長軸方向牽引,同時壓迫大轉子部位,使股骨頭納入髖臼內.達到整復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響股骨頭發育及產生缺血性改變,故目前國內,外小兒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為“人字位石膏”,即髖關節僅外展80°左右,膝關節微屈,上石膏后允許患兒帶石膏踩地活動. 4歲以上:此時脫位程度加重,骨與軟組織的繼發改變也較嚴重,手法整復難以成功,應采用手術治療.行沙爾特骨盆截骨術.股骨頸前傾角大于45°者應加作股骨旋轉截骨術. 成人:成人可考慮作查理骨盆內移截骨術.如果一側髖關節脫位程度較高,經牽引未能下移,伴嚴重疼痛,且影響生活者,可行股骨轉子下截骨術來改變負重力線,改善癥狀.
2016-06-19 17:00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小兒比較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以后脫位多見,出生時即存在,女多于男,約6:1,左側比右側多一倍,雙側者較少.主要由于髖臼,股骨頭,關節囊,韌帶和附近肌肉先天性發育不良或異常,導致關節松弛,半脫位或脫位,此外,胎兒在子宮內位置不正常,髖關節過度屈曲,也易致本病,另外遺傳因素也較明顯.1歲以內,使用帶蹬吊帶法.生后8-9周,發現髖關節有半脫位或脫位,可使用帶蹬吊帶6-9個月.僅限制髖關節的伸展活動,其他活動均不受限.除個別髖關節內有阻礙復位因素外,絕大多數患兒都可達到復位治療,亦不會發生股骨頭無菌壞死.也有用連衣襪套法及外展為襁褓支具法,維持4個月以上. 1-3歲:對一部分輕型患兒,仍可使用帶蹬吊帶法治療.若使用4-6周后不能復位者,可改用手法整復,石膏固定法. 整復方法:全麻下,患兒仰臥位,患側髖,膝關節各屈曲90°,沿大腿長軸方向牽引,同時壓迫大轉子部位,使股骨頭納入髖臼內.達到整復后,由于蛙式石膏容易影響股骨頭發育及產生缺血性改變,故目前國內,外小兒外科已不用蛙式石膏而改為“人字位石膏”,即髖關節僅外展80°左右,膝關節微屈,上石膏后允許患兒帶石膏踩地活動. 4歲以上:此時脫位程度加重,骨與軟組織的繼發改變也較嚴重,手法整復難以成功,應采用手術治療.行沙爾特骨盆截骨術.股骨頸前傾角大于45°者應加作股骨旋轉截骨術. 成人:成人可考慮作查理骨盆內移截骨術.如果一側髖關節脫位程度較高,經牽引未能下移,伴嚴重疼痛,且影響生活者,可行股骨轉子下截骨術來改變負重力線,改善癥狀.
2016-06-19 17:0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小兒髖關節半脫位是指髖關節因過度外展、外旋,關節囊、關節內脂肪、股骨頭韌帶被擠壓在股骨頭與髖臼之間,股骨頭暫時不能完全復位。本病屬非特異性炎癥所致,臨床以髖關節短暫的急性疼痛、腫脹和滲出為主要特征,又稱“髖關節一過性滑膜炎”。 治則:舒筋通絡,整復關節。 部位及取穴:髖關節部、大腿內側部;環跳、秩邊、風市、伏兔、梁丘、血海、委中等穴。 手法:撥法、按揉法、整復手法。 操作:
2016-06-19 17:13
(1)用滾法施于髖關節周圍及大腿內側,約3~5分鐘。
(2)用撥法撥股內收肌群,約3~5分鐘。
(3)整復手法:一助手立健側以一手壓患側髂前上棘固定骨盆,一手壓患兒健側膝前。術者立于患側,一手握患肢踝部,一手握膝關節。先輕輕作屈髖屈膝運動,出現疼痛即不強屈,在無痛范圍內作伸屈兩關節活動。當患者肌肉放松并能主動配合活動時,術者突然將髖膝兩關節屈曲至最大限度,停留1分鐘,待疼痛稍有緩解,然后做屈髖外展外旋患肢,伸直患腿。若患側下肢長于健側時,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應內收內旋患肢,然后將患肢伸直。
(4)用拇指按揉環跳、秩邊、風市、伏兔、梁丘、血海、委中等穴,每穴約半分鐘。
復位后應臥床休息2~3天,避免患肢外展外旋。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患者年齡:21患者性別:女患者全部癥狀:腿疼,走路一瘸一拐發病時間及原因:2008年8月10日原因腿疼小兒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又稱發育性髖關節脫位,特點是生后或生后不久股骨頭脫出髖臼,除股骨頭,髖臼外,病變常累及關節囊和髖關節周圍的韌帶和肌肉.它是小兒比較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之一,據我國北京,上海,大連等六城市對85000例新兒嬰兒的調查,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發生率在0.19%~8.2%之間,平均為3.9%.在新生嬰兒期,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有哪些表現呢?初為父母的家長,在懷著喜悅心情的同時,如果發現寶寶的會陰部增寬,臀部皺褶明顯不對稱,就要提高警惕性.將患兒放在床上,可能發現兩側肢體不等長(如果是單側脫位).細心的父母可發現新兒嬰兒一側下肢活動少,蹬踩力量小于另一側.在給寶寶換尿布或洗澡時,甚至聞及髖關節有彈響.這時“先髖”可能性就更大了.將寶寶帶到當地醫院的骨科就診,攝片大都可確診.如果父母粗心的話,待患兒開始走路(較同齡兒晚),如果是雙側脫位則出現“鴨步”,單側脫位則為搖擺跛行.大粗隆部突出,腰前凸增大,肢體短縮更為明顯.這時應盡早行手法復位外固定,以免軀體的缺陷的發生,影響到患兒的心理健康,婚姻及事業的發展,留下終身的遺憾.
2016-06-19 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