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新生兒天生患有外耳道炎可能與遺傳因素、孕期感染、羊水刺激、免疫功能異常、耳部結構異常等有關。 1.遺傳因素:部分外耳道炎可能與遺傳基因相關,若家族中有外耳道炎病史,新生兒患病風險可能增加。 2.孕期感染:母親在孕期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體感染,可能影響胎兒耳部發育和健康。 3.羊水刺激:胎兒在子宮內時,羊水可能對外耳道產生刺激,引發炎癥。 4.免疫功能異常:新生兒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抵御病原體能力較弱,易患外耳道炎。 5.耳部結構異常:如外耳道狹窄、閉鎖等結構異常,易導致分泌物積聚,引發炎癥。 總之,對于天生患有外耳道炎的新生兒,家長應及時帶其到正規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治療過程中,家長要注意保持新生兒耳部清潔,避免感染加重。
2024-10-13 14:4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新生兒外耳道炎從黃膿到黃水是好現象嗎?還有好點的藥嗎新生兒耳朵的解剖結構特點是外耳道狹小,中耳咽鼓管短寬平直,出生時已有少許羊水殘留在耳道內,加上皮脂腺的分泌液,所以較為濕潤,易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如洗澡時不慎讓水流入,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則細菌可侵入外耳道及中耳,引起炎癥.平時在護理時就應注意寶寶外耳道的清潔衛生,可用干棉簽輕輕清理外耳道(切勿深入耳道內).喂奶后要將寶寶抱起拍背,以免吐奶后乳液流入外耳道.洗澡時一定小心不讓水流入耳道內.同時,也應注意口腔的衛生和預防呼吸道感染.您的小兒從流黃膿到黃水應是好轉的跡象.但仍應用藥.外耳道炎常用中成藥:①黃連膏,紫金錠外耳道涂敷. ②中藥菖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 ③如伴有耳周圍腫脹.可以水調散外敷(即黃柏研末后加等量石膏和涼開水調成糊狀涂布耳周腫脹處或以濕熱毛巾敷局部). 外耳道炎常用西藥:外耳道局部可涂布醋酸去炎松霜,可的松軟膏等.
2024-10-13 14:4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外耳道彌漫性炎癥.外耳道炎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局限性外耳道炎,又稱外耳道炎癤另一類為外耳道皮膚的彌漫性炎癥,又稱彌漫性外耳道炎外用藥:①黃連膏,紫金錠外耳道涂敷;②中藥喜蒲,附子等量共研末和香油滴耳.可熱敷促使炎癥消散.注意事項外耳道有異物或耵聹時應及時清除.但應注意糾正挖耳習慣,禁止使用不潔凈的器械如發夾,銳利的耳勺挖耳,以免損傷外耳道皮膚.還應保持外耳道干燥,游泳時若污水入耳應及時拭凈.
2024-10-13 14:4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可以點滴消炎止痛的酚甘油,掏耳朵最好用衛生棉簽,平時洗澡不要弄進水。
2024-10-13 14:4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挖耳或異物損傷,藥物刺激,化膿性中耳炎的膿液或游泳,洗澡等水液浸漬.引起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有利細菌生長易致本病,常常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等臨床表現 外耳道癤時耳痛劇烈,張口咀嚼時加重,并可放射擊至同側頭部.多感全身不適,體溫或可微升.當腫脹嚴重堵塞外耳道時,可有耳鳴及吸力減退.檢查有耳廓牽引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軟骨部皮膚有局限性紅腫.紅腫成熟破潰后,外耳道內積膿流出耳外,此時耳痛減輕.外耳道后壁癤腫嚴重者可使耳后溝及乳突區紅腫,應注意與急性乳突炎鑒別.急性乳突炎者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病史,發熱較明顯,無耳廓牽拉痛,而有乳突部壓痛;有鼓膜穿孔或鼓膜明顯充血,膿液較多;X線乳突攝片示乳突氣房混濁或有骨質破壞. 彌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現為耳痛,可流出分泌物.檢查亦有耳廓牽拉痛及耳屏壓痛,外耳道皮膚彌漫性紅腫,外耳道壁上可積聚分泌物,外耳道腔變窄,耳周淋巴結腫痛.慢性者耳發癢,少量滲出物.外耳道皮膚增厚,皸裂,脫屑,分泌物積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狹窄.外耳道灼熱,發癢,疼痛,呈彌漫性充血,腫脹,表皮糜爛先為漿液性分泌物,繼而變為漿液性或膿性分泌物,皮膚腫脹較甚者,可引起外耳道狹窄或閉塞.遮蔽鼓膜,產生傳導性耳聾及耳鳴,由于分泌無刺激,屏間切跡或耳垂亦可受累.重者耳周淋巴結腫大,有壓并可出現全身發熱.不適等癥狀.遷延為慢性者,主要為耳部不適和癢感,常有少量分泌物,聽力稍減退,外耳道皮膚充血或增厚,或覆有痂皮痂皮系愛少量膿液或碎屑.有時揭去痂皮可致出血,鼓膜可渾濁,增厚,標志不清,或因鼓膜上皮受損,其表面有少量肉芽形成.(一)早期局部熱敷或作超短波透熱等理療 (二)嚴重者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鎮靜,止痛劑. (三)局部用1~3%酚甘油或10%魚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液紗條敷于患處,每日更換紗條2次.慢性者可用抗生素與類固醇激素類(如強的松龍,地塞米松等)合劑,糊劑或霜劑局部涂敷.外耳道膿液及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洗. (四)癤腫成熟后及時挑破膿頭或切開引流. (五)積極治療感染病灶如化膿性中耳炎,診治全身某些有關疾病如糖尿病等.鑒于為嬰兒,建議兒科醫師會診.1,未病時就注意衛生,尤其是兒童.凡有化膿性中耳炎,耳癤腫,嬰兒濕疹者,更應格外注意局部的干凈與干燥,保持耳及其周圍清潔,并要注意不要亂掏耳朵. 2,既病之后,切忌水洗.如其污穢或痂皮堆積,可先用植物油涂擦,待其疏松之后,再用紗布或消毒過的軟紙輕輕擦凈.實在必須洗滌者,用苦參湯. 3,按時更換外用藥,按時進服內服藥. 4,癢時忌搔抓,必要時泡些食鹽水,滴在癢處.其濃度以能達到止癢為標準.如是小兒要防止他亂抓搔擦. 5,患病期間,忌酒類,辛辣食品(如大蔥,大蒜,韭菜,辣椒,胡椒,芥菜,雪里紅,姜,咖喱),腥物,淡水產品,海鮮. 6,洗澡,理發,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內,在洗頭,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凈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7,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8,忌一切海味鮮發物,榨菜,芥菜,雪里紅等食物.
2024-10-13 1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