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孩子不吃飯不一定是缺鋅導致的,還可能與飲食習慣不好、脾胃虛弱、缺乏運動、疾病影響、心理因素等有關。 1.飲食習慣不好:孩子經常吃零食、飲料,或進餐時間不規律,會影響正常食欲。 2.脾胃虛弱:消化功能較弱,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從而導致食欲不振。 3.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能量消耗少,也會使孩子沒有饑餓感。 4.疾病影響:比如感冒、腸胃炎等,身體不適會影響進食。 5.心理因素:學習壓力大、家庭氛圍緊張等,都可能讓孩子沒有心情吃飯。 總之,孩子不吃飯的原因較為復雜。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調整飲食習慣,增加運動,如果孩子長期不吃飯或伴有其他異常,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0-13 13:4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媽媽是不是零食給太多了哦
2024-10-13 13:4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養她吃飯的興趣,不要追著她吃飯領她多接觸自然,多玩.檢查有沒有蟲.去找營養方面的專家,詢問營養狀況,是否缺乏B族維生素1,家長嬌慣孩子現在的孩子受到父母及上一輩,甚至上兩輩的疼愛,這是很自然的.但是有些家長對兒童的飲食習慣也聽之任之,無論什么時候,孩子想吃東西就給他吃,孩子喜歡吃什么就給他買什么.有的家長把零食作為哄孩子的工具,哭了,鬧了就給點吃的.有的把食物作為體現母愛和父愛的惟一內容,總怕孩子餓著,于是零食不斷.這樣導致一些兒童吃過多的甜食,水果糖,冰激凌等含糖較多的零食,胃總處于“工作”狀態而沒有足夠的食物排空時間,處于不饑餓的狀態,稚嫩的胃就會沒有饑餓感,孩子自然會食欲不佳.2,喂養不當母乳是4個月以前嬰兒最好的營養品,4個月以上的嬰兒,母乳的營養成分就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需要了.所以4~6個月后必須逐漸增加輔食直至斷奶.這樣,一方面可以鍛煉嬰兒咀嚼能力,以利于從流食過渡到半流食,直到固體食物過程;另一方面可以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如果輔助添加不及時,孩子到了該斷奶的年齡,還沒有能力進食乳類以外的食品,甚至影響孩子咀嚼功能的發育,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進食興趣.3,家長及保育員對孩子的暗示及影響由于學齡前兒童的“受暗示性”或“模仿性”較強,大人在飲食上的習慣和言行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他們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哪種飯菜好吃,哪種不好吃,就會給孩子以“暗示作用”,孩子聽了這些話,很可能對某種食物產生反感,形成挑食,偏食的習慣.4,孩子生活時間不規律學齡前兒童的消化器官發育尚未完善,胃容量較少,消化酶和胃酸比成年人分泌少,消化功能不穩定,消化能力較弱,適應性差,極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如果飲食不定時定量,任意玩耍,睡眠不足和缺少適量的活動,都會影響胃腸功能的正常運轉,從而出現食欲不佳.5,飲食環境與厭食吃飯的地方人多嘈雜,開著電視,成人吸煙飲酒,吵吵鬧鬧等,這樣的環境不利于孩子進餐.小兒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還未發育完善,他們的注意力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而不能專心進食,進而影響到正常的消化功能,久之形成厭食.針對以上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希望家長能從糾正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或喂養方式入手,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根本上杜絕孩子挑食,厭食的問題.1,不能讓孩子偏食或者逃食的行為得逞.一旦發現孩子不吃某種食物,家長不應百依百順,姑息遷就,不能使孩子感到可以用“那我就不好好吃飯”的手段來“要挾”家長.孩子是很喜歡“戴高帽”的,糾正孩子偏食要以表揚為主.經勸說后孩子能少量進食時,即應表揚鼓勵他們堅持下去.孩子對每一種食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第一次不喜歡吃的食物可再少量試喂第二次,第三次,讓孩子慢慢習慣這種食品的味道.對不喜歡吃的一些食物可以采用多次,一次少量的“脫敏療法”,或者在他們最喜歡吃的食物中摻入雖不喜歡吃但營養豐富的食物.2,為孩子建立饑飽規律,不能隨意給小孩零食.人們常說:“若讓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孩子有了饑餓感,才會有食欲.因此應做到每日三餐定時,不要怕孩子餓而隨便給他零食,尤其不能在進餐前半小時內吃零食,飲含糖的碳酸飲料.如果實在太餓,在餐前一小時左右可少量吃些水果,一來可以暫時“充饑”,二來水果中的果酸可以刺激胃酸等消化液分泌,為進食做準備.此外,睡眠充足,生活有規律,到戶外活動,都能增加孩子的饑餓感.當然,不讓孩子吃零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規定只有在吃完主餐后,才獎勵性地給予零食,類似“飯后甜點”.3,進食前不要進行劇烈活動,以免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副交感神經抑制,影響胃液分泌.飯前可以適當地提醒孩子,對他說:“孩子,等一會兒要吃飯了,我來給你洗手.”做好飯前準備工作,并向孩子發出進食信號,讓他有充足的時間停止活動,準備就餐.4,創造良好的進食環境.對孩子勸食方法要得當,切忌強迫孩子吃這吃那,也不要用“不吃葷菜要生病,打針”等語言恐嚇孩子,更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很多家長喜歡趁著吃飯的時候對孩子進行“教育”,把孩子在學校里的一些不好表現統統拿到飯桌上說一遍,這樣只會使孩子對吃飯產生恐懼心理和厭煩情緒.5,養成獨立進食習慣.小兒出生5個月就可以自己拿勺,玩具等物品.父母應適時訓練小兒用勺,筷,碗等餐具進餐,盡早養成獨立進餐的習慣,并固定食具.在喂飯時父母不要怕孩子把衣服,桌子弄臟,應該讓孩子拿著勺,讓孩子參與,他就能享受進餐的樂趣.如果為了省時間而讓孩子一動不動地只管吃,那么孩子逐漸沒有了吃飯的樂趣,只會把吃飯當成負擔,對進餐產生厭倦情緒.6,進餐時間不可過長.一些家長,惟恐孩子吃得少,讓孩子邊看電視邊喂飯,也有的邊講故事邊喂飯,還有的追著趕著喂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頓飯要吃很長時間的習慣,有些孩子甚至不滿足上述條件就不肯吃飯.家長以為講故事,看電視會使孩子吃飯香,其實那樣會影響孩子對進食的注意力,大些的孩子會很快被故事的人物,情節所吸引而不再顧及吃飯.特別是孩子吃飽后,不要為了增加“營養”而強迫其再吃,或趁孩子食欲較好時強迫多進食,這些都是不可取的.7,對孩子巧妙誘導.在飯桌上,當孩子出現良好的進食情緒時,成人可抓住機會,有意識地介紹一些食物的營養價值,讓孩子懂得各種食物對人體健康都有好處,從而加強對該食物的喜愛.當孩子表現出對某種食物不感興趣時,可以給孩子積極的暗示,如大人自己可以裝出津津有味的樣子,邊吃邊說:“魚真好吃呀,我們大家都喜歡吃.強強你不想吃一點嗎?”或者說:“你看隔壁的壯壯長得多結實,他就喜歡吃魚.你要想長得像他那樣結實,也要學會吃魚.”因為孩子是很善于模仿的,為孩子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可以幫助他慢慢糾正不好好吃飯的毛病.另外,還要注意烹調得當,在烹調時不要使用成人的色香味標準,膳食結構要有甜有咸,有葷有素,有粗有細.單吃牛奶,魚,肉,雞蛋等營養雖好,卻易發生便秘;單吃蔬菜瓜果,雖易饑餓,但又導致營養不良.最好能互相搭配,讓孩子既享受美味,又得到營養.當然,有些孩子的偏食,厭食是由疾病引起的,如消化系統疾病(腸道寄生蟲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等),維生素D中毒,微量元素如鋅,鐵缺乏等.家長首先應帶孩子到醫院查明原因,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后再考慮以上糾正措施.
2024-10-14 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