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正確服鈣需要考慮多個方面,如鈣劑的選擇、服用時間、搭配飲食、適用人群以及注意事項等。 1.鈣劑的選擇:常見的鈣劑有碳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碳酸鈣含鈣量高但可能引起胃腸道不適;乳酸鈣易吸收但含鈣量較低;葡萄糖酸鈣口感較好,適合兒童。 2.服用時間:建議在餐后半小時到一小時服用,以減少對胃腸道的刺激,且此時胃酸分泌較多,有利于鈣的吸收。 3.搭配飲食:服用鈣劑時,可適當增加富含維生素 D 的食物,如蛋黃、魚肝油等,以促進鈣的吸收。 4.適用人群:兒童、孕婦、老年人等容易缺鈣的人群更需要注意補鈣,但補鈣量應根據年齡、身體狀況等有所不同。 5.注意事項:不要與含草酸豐富的食物(如菠菜)同時服用,以免影響鈣的吸收。同時,補鈣應遵醫囑,避免過量補鈣。 總之,正確服鈣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鈣劑和服用方法,以達到良好的補鈣效果。
2024-10-21 20: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孔書雪 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給小兒補鈣當注意什么?正確的做法應是在出生后第三天就開始補鈣,一直要補到小兒能夠吃與成人一樣的普通食物為止。1、鈣劑不可與植物性的食物同吃——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蔬菜中多數含有草酸鹽、磷酸鹽等鹽類,它們可以和鈣相結合生成多聚體而沉定,從而妨礙鈣劑的吸收,所以豆腐和豆制品不宜與蔬菜一起烹制。2、鈣劑不可與油脂類食物同吃——油脂分解之后生成的脂肪酸與鈣結合形成奶塊,這不容易被腸道吸收,最終隨大便排出體外。3、補鈣時間應適當掌握——由于奶制品當中的脂肪酸影響鈣劑的吸收,因此補鈣最好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4、補鈣應注意的適當劑量——通常2歲以下的小兒每天需要400—600毫克,3—12歲每天需800—1000毫克。按照正常的飲食,兒童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鈣劑只有需要量的三分之二,所以每天必須再額外補鈣,以填補欠缺的三分之一的鈣劑。此外,人體內有一系列調節機制可以控制鈣劑的攝入量,如果體內鈣劑充足,腸道吸收鈣劑就會少一些,反之就會多一些,多余的鈣也會隨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鈣劑口服過多也不會發生中毒,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小兒服用。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鈣劑的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的參與,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D,腸道吸收鈣劑的活動就會大打折扣了。如果鈣吸收良好,磷的吸收也就同時增加了,并在生長的骨骼部位形成鈣磷的沉積,使新骨不斷生長壯大。臨床上使用最普遍的維生素D制劑就是魚肝油,如果在補鈣的同時不補充魚肝油的話,平時小兒又不曬太陽,就會發生維生素D缺乏癥而導致佝僂病。維生素D的預防劑量為每天400個國際單位,不可過量,否則會引起中毒。
2024-10-21 20:3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是醫生開的還是你自己選的藥?為什么這么小要補呢,如果喝母乳現在太早了吧.另,單吃鈣沒用,還有維生素AD才能幫助吸收.多曬太陽.祝寶貝健康.用龍牡不錯,老牌子,.
2024-10-21 20:3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可以的了我寶寶也有喝過三精的了,我感覺到是沒事的了。是比較好的。
2024-10-21 20:3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我們知道,嬰兒的營養主要來自乳類,而母乳是最理想的嬰兒食品。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鈣34毫克,含磷15毫克,兩者之比為2.4:1,這種比例最適合嬰兒腸壁對鈣的吸收。所以母乳喂養的嬰兒較少發生缺鈣或者佝僂病。相反,每100毫升牛乳中含鈣120毫克,含磷93毫克,從鈣磷的絕對值來看,牛乳中的鈣磷量確實比母乳為多,但是牛乳中的鈣磷比例為1.2:1,這種比例是不符合嬰兒的生理需求的,也不利于腸壁對鈣的吸收。臨床觀察也證實,牛乳喂養的嬰兒容易發生缺鈣或者佝僂病。有時候雖然一些家長給小兒吃了不少的鈣劑,但是小兒缺鈣的表現還是很明顯,究其原因就是家長沒有正確地掌握補鈣的方法。那么,給小兒補鈣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1、鈣劑不可與植物性的食物同吃——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蔬菜中多數含有草酸鹽、磷酸鹽等鹽類,它們可以和鈣相結合生成多聚體而沉定,從而妨礙鈣劑的吸收,所以豆腐和豆制品不宜與蔬菜一起烹制。2、鈣劑不可與油脂類食物同吃——油脂分解之后生成的脂肪酸與鈣結合形成奶塊,這不容易被腸道吸收,最終隨大便排出體外。3、補鈣時間應適當掌握——由于奶制品當中的脂肪酸影響鈣劑的吸收,因此補鈣最好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4、補鈣應注意的適當劑量——通常2歲以下的小兒每天需要400—600毫克,3—12歲每天需800—1000毫克。按照正常的飲食,兒童每天從食物中攝取的鈣劑只有需要量的三分之二,所以每天必須再額外補鈣,以填補欠缺的三分之一的鈣劑。此外,人體內有一系列調節機制可以控制鈣劑的攝入量,如果體內鈣劑充足,腸道吸收鈣劑就會少一些,反之就會多一些,多余的鈣也會隨大小便排出體外。所以鈣劑口服過多也不會發生中毒,家長可以放心地讓小兒服用。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鈣劑的吸收必須有維生素D的參與,如果體內缺乏維生素D,腸道吸收鈣劑的活動就會大打折扣了。如果鈣吸收良好,磷的吸收也就同時增加了,并在生長的骨骼部位形成鈣磷的沉積,使新骨不斷生長壯大。臨床上使用最普遍的維生素D制劑就是魚肝油,如果在補鈣的同時不補充魚肝油的話,平時小兒又不曬太陽,就會發生維生素D缺乏癥而導致佝僂病。維生素D的預防劑量為每天400個國際單位,不可過量,否則會引起中毒。另外,學齡兒童也同樣需要補充鈣劑,但不是服藥,而是通過一日三餐的食物補給。食物當中鈣的來源很多,例如乳類、乳制品、藕粉、綠葉蔬菜、根莖類的植物、黃豆等等,尤其是豆腐和豆漿,經常食用,鈣劑就不會缺乏了。9、莫把鈣劑當補品鈣是人體骨骼和牙齒的重要組成成分,鈣離子還是所有細胞正常生理機能所必需的物質,維生素D可促進機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當維生素D及鈣缺乏時,嬰幼兒可出現佝僂病,成人則可發生骨質軟化病及骨質疏松癥。嬰幼兒生長發育較快,而其戶外活動較少,光照不足,以致體內不能合成內源性維生素D,另外,嬰幼兒攝入食物種類較少,造成維素D和鈣攝入不足,因此給嬰幼兒補充維生素D和鈣是必要的。鈣劑中除了鈣外,還有大量的維生素D。切不可將鈣劑當滋補品,否則會發生維生素D中毒。正常小兒若每日服用維生素D2萬~5萬單位,用藥1~3個月就可能發生維生素D中毒。中毒癥狀主要因血鈣濃度及鈣鹽沉著引起,當血鈣過高時,刺激胃泌素分泌增加,患兒會出現厭食、惡心、嘔吐及頑固性便秘,胰腺鈣鹽沉著,可出現急慢性胰腺炎。鈣離子由腎臟排出,因此鈣離子濃度增高可出現多飲多尿,腎臟鈣鹽沉著,還會出現尿頻、血尿、尿結石及泌尿道反復感染,甚至出現腎功能衰竭,當鈣鹽沉著于小支氣管、毛細支氣管和肺泡時,可出現呼吸道反復感染。鈣離子濃度增高,會造成成骨細胞增多及活性增高,發生纖維化骨炎,出現骨骼畸形、骨痛,身體發育出現障礙。維生素D中毒還會出現精神不振、嗜睡、表性淡漠及幻覺、狂躁甚至昏迷等精神癥狀。一旦發生維生素D中毒,應立即停用維生素D,限制鈣鹽攝入,并用藥物降低血鈣濃度。醫學專家告誡,對佝僂病的預防重在加強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并加大進食蛋類、豆類等富含維生素D及鈣的食物量。若要補充鈣劑,也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切不可將鈣劑當成滋補品濫服。缺鈣就得補鈣,人人都應提高補鈣的意識,問題是,補什么樣的鈣,該怎樣補?盡管長期以來,醫界公認補鈣是個難題,但理想的鈣劑應具備的三大條件,即①既含有高數量、又含有高質量的純鈣;②能充分溶解;③服用后易被吸收、利用。目前已研制出許多的、越來越符合科學要求的、新型安全高效鈣營養強化劑。日常食物中,鈣的來源以牛羊乳及乳制品為最好,不僅含量豐富,且吸收率高。已查明,蝦頭蝦殼中含鈣量很高,達2000毫克/100克,溶解度好,是一種生物蛋白鈣晶體的理想補鈣物,吃蝦取殼肉是不科學的!含鈣豐富的常用食物,除上述外還有豆類(黃豆、青豆、黑豆等及其制品)、核桃、芝麻、發菜、海帶等。不過,請記住:補鈣最好是在飯前一小時空腹服用。2.補鈣捷徑——少吃鹽記得古代兵書上有這樣的話:戰而勝之,非上策;不戰而勝,上上策。把這話用在補鈣問題上就是:如果采用不補鈣的方法,而能達到補鈣的目的,恐懼算是最理想的補鈣方法了。那么,有這樣不補鈣而達到補鈣的方法嗎?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補鈣捷徑——少吃鹽。少吃鹽補鈣的方法,是英國科學家首先提出的。他們在研究中發現: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寡的主要決定因素。即鹽的攝入量越多,尿中鈣的排出量也越多,而且鹽的攝入量越多,鈣的吸收越差。因此他們得出結論:適當減少鹽的攝入對骨質的益處,與增加900毫克的鈣質的作用相當!這就是說,少吃鹽等于補鈣,少吃鹽對鈣實際起到了"不補之補"的作用。按照我國居民普遍缺鈣的說法,正常人每日應補鈣800-1200毫克,最保守的說法,每日應補鈣300-500毫克。但不管哪種說法,少吃鹽等于每日補充900毫克的鈣,這數量已可滿足人體對鈣的基本需求。即使還有些不足,也因少吃鹽可以增加鈣的吸收。少吃鹽補鈣的方法,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適用的。比如:快速生長的少女,吃鹽多,鈣的排出量增多、吸收量減少,可導致骨質脫鈣,骨質發育不良。又如絕經后婦女,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數本來就很高,如果吃鹽多,不僅尿鈣量增加,骨鈣的流失也增加,會加快其骨質疏松的發生。在一項研究中,把絕經后婦女的每日鹽攝入量由10.6克減至4.4克,鈣的排出量和血漿鈣的濃度都大大降低。再是高血壓病人如果繼續高鹽飲食,其尿鈣的排出量要比正常血壓的人高得多,導致骨質脫鈣的潛在危險也比正常血壓者大。反之,少吃鹽,卻可使他們尿鈣減少,骨密度增加。按照WHO推薦的標準,每日吃鹽量以5克為宜,不要超過6克。我們知道,人24小時的排鹽量為3-5克,那么在食物中每日補充5克鹽,正是失去和補充相當的數字,可以滿足正常需要。而要把每日的吃鹽量限制在5克以內,也不容易。這需要改變一下我們的飲食習慣才行。因為在我國,尤其是北方居民,吃鹽量普遍偏多,多在每日12克以上,個別地方,有高達20-30克的。要把人們傳統吃咸的習慣,一下子改變過來,也是相當困難的。但當人們知道了少吃鹽可補鈣,不花錢也可補鈣的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適當減少鹽的用量,我想還是可以辦到的。
2024-10-22 1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