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分析血液檢驗單需要綜合多個方面,包括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血生化指標等。這些指標能反映身體的健康狀況,如是否有感染、貧血、血液疾病等。 1.白細胞:白細胞數量增多可能提示感染,減少可能與免疫功能低下或某些藥物有關。 2.紅細胞:紅細胞數量、血紅蛋白含量可判斷是否貧血,貧血類型有缺鐵性、巨幼細胞性等。 3.血小板:血小板數量異常可能影響凝血功能,增多可能與炎癥、骨髓增生性疾病有關,減少可能導致出血傾向。 4.血生化指標:如肝功能指標中的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能反映肝臟功能;腎功能指標中的肌酐、尿素氮,可了解腎臟情況。 5.其他指標:血糖、血脂等指標也能提供關于代謝方面的信息。 總之,血液檢驗單的分析需要綜合各項指標,并結合臨床癥狀和其他檢查結果來做出準確判斷。如果對檢驗單有疑問,應及時咨詢醫生,以便采取合適的治療措施。
2024-10-21 20:1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不該,除非他的要求是合理的.否則就要講明你的理由,讓他明白你的態度和立場,夫妻雙方的態度要一致.如果他生氣也不要妥協,更不用制止他,因為小孩子也有情緒,可以冷處理,你們做你們的事,當他發現生氣沒有用時自然會來找你們,你們就可以和他講道理了.
2024-10-21 20:1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mcv項稍低,你是不是有地中海貧血?最好做進一步檢查。
2024-10-21 20:14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沒有臨床意義,可以繼續觀察,如有不好,可以及時復查
2024-10-21 20:14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正常值白細胞計數(WBC):新生兒:20×109/L2歲:11×109/L成人:(4~10)×109/L;白細胞分類計數:嗜中性粒細胞(N):0.50~0.70(出生后2天~2歲0.31~0.40)嗜酸性粒細胞(E):0.005~0.05直接計數:(50~300)×106/L嗜堿性粒細胞(B):0.0~0.01直接計數:(20~50)×106/L淋巴細胞(L):0.20~0.40直接計數:(1.684±0.404)×109/L單核細胞(M):0.01~0.08直接計數:(0.196±0.129)×109/L未成熟細胞:0.03~0.10血紅蛋白(Hb):新生兒:180~190g/L成人:男:120~160g/L女:110~150g/L紅細胞計數:男:(4.0~5.5)×1012/L女:(3.5~5.0)×1012/L血小板計數:(100~300)×109/L臨床意義白細胞計數(WBC): 增加:急性化膿性感染(膿腫、腦膜炎、肺炎、闌尾炎、扁桃體炎等),某些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流行性乙型腦炎),白血病,類白血病反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嚴重燒傷,急性出血,惡性腫瘤及某些金屬(如鉛、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見于新生兒,月經期,分娩,情緒變化及注射腎上腺素后等。 減少:某些傳染病(傷寒、副傷寒、黑熱病、瘧疾、病毒性肝炎、沙門菌屬感染等),再障,非白血性或亞白血性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癥,惡性組織細胞病,脾功能亢進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放射治療,腫瘤化療及某些藥物(磺胺、氯酶素等)反應等。白細胞分類計數:嗜中性粒細胞(N): 增加:急性化膿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顆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惡性腫瘤及廣泛組織損傷等。 減少:基本與白細胞總數減少相同。嗜酸性粒細胞(E): 增加:寄生蟲感染,過敏性疾病,熱帶性及非熱帶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應等。 減少:傷寒、副傷寒,應用糖皮質類固醇激素等。嗜堿性粒細胞(B): 增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細胞性及嗜堿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鉛、鋅中毒等淋巴細胞(L): 增加:某些細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減少:細胞免疫缺陷病,放射病。相對性淋巴細胞減少見于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時。單核細胞(M): 增加: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斑疹傷寒,瘧疾,重癥結核,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網狀細胞肉瘤等。未成熟細胞: 增加:白血病,骨轉移性腫瘤等。血紅蛋白(Hb): 增加:失水,腹瀉,大面積燒傷,各種原因所致的紅細胞增多癥等。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呈相對性Hb增高。 減少:貧血,失血,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紅細胞計數: 增多:原發性或繼發性紅細胞增多癥,血液濃縮,先天性心臟病,肺心病,高原性心臟病,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 減少:各種原因所致貧血,白血病,勾蟲病,急慢性失血等。血小板計數: 增高: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癥,脾切除后,骨折,急性出血,大手術后,急性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潰瘍性結腸炎,結核病,急慢性骨髓炎,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某些惡性腫瘤(如何杰金病、淋巴瘤等),血小板減少癥恢復期(反跳性升高)及劇烈活動后等。 降低:遺傳性血小板減少癥,獲得性血小板減少癥、特發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SLE,再障,骨髓移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重癥缺鐵性貧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癥,Evan氏綜合征,巨脾癥,脾功能亢進癥,脾腫瘤,Gaucher氏病,Letterer-Siwe氏病,病毒感染,立克次體感染,某些細菌感染,組織胞漿菌病,瘧疾,DIC,肝病,尿毒癥,血管源性腫瘤,大量輸入庫血,新生兒溶血,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子癇,維生素B12缺乏,葉酸缺乏,抗腫瘤藥及其他骨髓抑制藥物反應,放射病及放射治療等。
2024-10-21 2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