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腰肌筋膜炎是腰部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癥,多因勞累、外傷、寒冷等因素引起。治療方法包括休息、物理治療、藥物治療、中醫治療、運動康復等。 1.休息:避免腰部過度勞累,保證充足睡眠,使腰部肌肉得到放松和恢復。 2.物理治療:如熱敷、按摩、紅外線照射等,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3.藥物治療: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能減輕炎癥和疼痛;肌肉松弛劑如氯唑沙宗,可緩解肌肉緊張。 4.中醫治療:針灸、拔罐等中醫療法,有助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5.運動康復:進行腰部的伸展運動和核心肌群訓練,增強腰部肌肉力量和穩定性。 總之,腰肌筋膜炎的治療需要綜合多種方法,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并注意日常腰部的保養,避免病情反復發作。
2024-10-21 19:1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癥反應,當機體受到風寒侵襲,疲勞,外傷或睡眠位置不當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時,可以誘發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發作,肩頸腰部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急性或慢性的損傷,勞損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由于在急性期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療而轉入慢性;或者由于病人受到反復的勞損,風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復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癥狀.病因機理是由于筋血不活毛細血管及微循環不暢所致.建議最好采用外用藥物治療,可外敷舒筋活血,消腫止痛,活血散淤,祛風散寒的邱醫堂中醫傳統外科膏藥治療."膏藥外敷治療,局部滲透力強,藥物分子經皮膚吸收參與血液循環,直達病處,并通過皮膚傳導至經絡,筋骨,激發肌體的調節功能,促進功能恢復而達到快速治愈目地.
2024-10-21 19:1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濕、慢性勞損而使肌筋膜及肌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及纖維性變,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是身體富有白色纖維組織,如筋膜、肌膜、韌帶、肌腱、腱鞘、骨膜及皮下組織等的一種非特異性變化。是一種臨床常見,而又常被忽略或誤診的痛癥。1、一般治療:解除病因,注意保暖,局部熱敷,防止受涼。急性期注意休息。 2、藥物治療:消炎鎮痛藥(如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應嚴格控制使用皮質激素類藥物)維生素類藥物(維生素E及B1對原發性肌筋膜炎有一定療效),中藥等。 3、中醫療法:療效果明顯。 4、理療、按摩治療。 預防:避免誘因,預防為主。治療徹底,防止復發。
2024-10-21 19:1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你好,一般來說,有腰肌筋膜炎的疾病,往往是可以引起腰部的疼痛的癥狀的。此種情況往往是可以采用外用藥物和采用中藥、消炎止痛藥物的治療的。如消炎鎮痛膏、紅花油的治療的。和采用舒筋活血片、扶他林等治療的。不要勞累。
2024-10-21 19:1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腰肌筋膜炎的原因很多,疲勞的積累、微細損傷、肌張力增高等都可以致病。還有人因為腰部扭傷沒有及時治療,未痊愈又參加運動;或者長期伏案工作,腰部肌肉持續靜力性收縮,局部血供和營養不良,肌纖維變性也使許多人發生本病。 患者腰部常常酸楚、發脹,早晨起床時癥狀加重,疼痛難忍,甚至彎腰也困難。經過短暫活動可緩解癥狀。雖然本病通常不會造成脊柱活動障礙,但確實給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的不便。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可以采取運動療法作為輔助手段。 1.俯臥兩頭起俯臥于床上,雙手在后面互相握住。頭、頸、胸及雙腿同時用力,使上身和下肢同時抬起,并盡可能使他們遠離床面。還原后稍休息,反復做16~18次。 2.仰臥抱膝仰臥床上,吸氣,雙腿彎曲,膝部上提,盡量靠近腹部,雙手緊抱膝,使腰背部肌肉盡力展開。停留幾秒鐘,還原。反復做16-18次。 3.拱腰塌背以雙膝和雙手跪撐于床上,抬頭看前面,腰部塌陷。吸氣,低頭聳肩,腰部拱起,模仿貓的動作。停留數秒后,呼氣、抬頭,腰部塌陷,模仿馬的動作。反復做8~10次。 4.扶腰彎背直立,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手扶腰,吸氣,上身后伸。吐氣,緩慢的將上身下俯,至最大限度。吸氣,抬頭慢慢起身、后仰,至最大限度。反復做18~20次。 5.上下搓腎坐位或站立,上身直立、放松,兩手分別放在后腰處,一上一下交叉搓腎。可反復做幾十次。取得明顯效果的標志是口中唾液增多。 中醫認為本病以局部經絡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為主,但因病人體質不同及患病期間感受風寒濕之異,各有不同。 治療以活血化淤、消腫止痛、溫經散寒為主。
2024-10-22 0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