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史東岳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總是害怕死亡和家人離開,可能是由心理壓力、性格特質、過往經歷、認知偏差、精神疾病等因素導致。 1.心理壓力: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如工作、經濟、人際關系等,可能使人產生焦慮和恐懼情緒。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容易對未來產生擔憂,包括害怕失去親人。 2.性格特質:有些人天生較為敏感、內向,容易多思多慮,對未知和失去更為恐懼。 3.過往經歷:曾經經歷過親人離世或其他重大創傷事件,可能留下心理陰影,導致對死亡和分離過度害怕。 4.認知偏差:對死亡和分離的意義存在錯誤或片面的認知,認為這是絕對的悲劇和終結,從而產生強烈的恐懼。 5.精神疾病:如焦慮癥、抑郁癥等精神障礙,可能會放大這種恐懼情緒,影響正常生活。 總之,對于總是害怕死亡和家人離開的情況,需要認真分析原因。如果這種情緒嚴重影響生活,建議及時尋求專業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的幫助,通過心理咨詢、治療等方式,緩解恐懼,恢復正常的心理狀態。
2024-10-21 19:0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病情分析:每個人都會經歷生死的,這個是必然的結果,遲早都會來的,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對都是要面對的。所以既然是大家都需要經歷的,那么你還擔心害怕什么呢?反正是生命結束的時候才遇到了,遇到你也不會有什么感覺,就消失了,所以不想用擔心什么。
2024-10-21 19:0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病情分析:每個人都會經歷生死的,這個是必然的結果,遲早都會來的,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對都是要面對的。所以既然是大家都需要經歷的,那么你還擔心害怕什么呢?反正是生命結束的時候才遇到了,遇到你也不會有什么感覺,就消失了,所以不想用擔心什么。
2024-10-21 19:06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病情分析:每個人都會經歷生死的,這個是必然的結果,遲早都會來的,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對都是要面對的。所以既然是大家都需要經歷的,那么你還擔心害怕什么呢?反正是生命結束的時候才遇到了,遇到你也不會有什么感覺,就消失了,所以不想用擔心什么。
2024-10-21 19:06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父母要分析孩子膽小的原因,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嬰兒生來懼怕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二是身體失去支持和跌倒,其它的懼怕心理都是后來養成的。成人恐嚇或父母遇事大驚小怪都會影響孩子,使他們產生懼怕心理。其次,要設法消除誘因,不嚇唬孩子,不講恐怖故事,經常帶孩子與他所害怕的東西接觸,便于孩子了解、熟悉和習慣對方。讓孩子學習克服懼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可教給孩子周圍生活中的一些常識,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險可怕的,什么是不可怕的。同時,父母自己應克服懼怕心理,這對改變孩子膽小是十分重要的。我認為寶寶膽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現,所以自信心的培養十分重要。首先,為寶寶多創造一些交往和溝通的條件和機會。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總是呵護有加,孩子勢必少了與人交往的經驗,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該如何與小朋友相處,顯得比較被動。父母要帶著孩子多串串門,多參加一些聚會,孩子會在觀察父母與別人交往的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同時,在熟悉的環境中孩子會比較放松,膽子會大起來,逐步產生自信。其次,寶寶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他單獨和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學會遵守規則;跟小孩子玩,可以學會照顧別人。待他交到幾個好朋友之后,膽子自然就大了。當然,年幼的孩子之間往往會發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糾紛”,最好試著先讓他們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了,大人再出面。通過適當的體能鍛煉,讓寶寶掌握一定的運動技巧也是不錯的,不但可以發展寶寶肢體的協調能力,促進大腦思維發育,更可以直接增強寶寶的自信心。在家里,父母有意識地讓寶寶自己在另外的房間玩耍。你要時不時地和他說幾句話,讓他放心。和寶寶一起玩的時候,有意識地給寶寶設計一些情境,比如讓他單獨去另一個房間給你取書或是他的玩具,鍛煉寶寶的膽量。寶寶膽量大小的原因大體可以分為先天和后天兩種。就先天因素來說,我的感受特別深。我兒子對鞭炮聲就表現出特別的恐懼,每每周邊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發抖。此外,他也不像鄰居家的孩子那樣,很高的臺階都敢跳,他對高度敏感性特別強。像這類的膽小,只能給孩子時間,慢慢適應。從后天因素來看,我認為與成長的家庭環境關系很大。長輩對孩子的過度呵護、做錯事時不當的指責,都可能導致孩子膽小。但我想這方面歸根到底由父母的舉止言行決定,膽小怕事的雙親必然養出膽小怕事的孩子。能否解決寶寶膽小的問題關鍵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順其自然的事情。當然,要縮短孩子適應環境的時間,主觀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關于膽小,我想做一個簡單劃分:一類膽小屬于本能反應。所有人面對未知危險、“強大”對手時都會表現出膽怯、恐懼、退縮、無所適從。這類情況不能定性為膽小,不一定會成為日后性格發展中的問題。另一類膽小屬于相對固定的行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氣質的基礎上,再加上成長中多次遇到“威脅”刺激,而逐漸形成了一種反射性的行為。比如說:被厲害的小朋友欺負時不能采取適當的反應方式來保護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于是孩子的行為呈現出固定化模式。后一種膽小是需要父母關注的,其道理是:·孩子最初采取的對應行為多是自然反應,如果不加以干預,就會成為行為習慣。·一個刺激下的反應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個孩子在外面對其他小朋友“搶玩具”的行為聽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會對前來串門的“霸道”小客人一讓再讓。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嘗試新的應對方式,而非總是被動和忍讓。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選擇新方式有效地應對“強橫”,也就意味著喪失了學習人際交往中適應性行為的機會。從天性的角度看,膽小孩子的氣質特點是:安靜、溫和、靦腆、順從、忍讓、謹慎、軟弱,少有主動要求。這些特點發展下去都屬于內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遺傳而來,天性不容易改變。對這樣的孩子,要多一些寬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勵,肯定其做事有獨立性,勇敢有為。只有實踐過程帶給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屬于他自己的經驗“資本”。從后天的角度說,膽小只是一種表面現象,其本質說明孩子的獨立性欠缺。對這樣的孩子,切忌簡單粗暴、嚴加管束、過度保護、批評貶低、包辦代替。父母莫要表現得過于“強大”,否則會造成孩子“窩囊”無能。千萬不要批評孩子是“膽小鬼”。因為幼兒尚不能自我評價,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說。如果孩子感覺自己被人視為“膽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嘗試那些“膽大”的做法而維持“膽小”的狀態。父母不要不斷地責怪孩子表現不佳,允許各種各樣的弱點貫穿于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經驗看似簡單的事,在幼小心靈中“非同小可”,您應該耐心講解。或許孩子不一定聽得懂你講的知識,但是講解本身會讓他感覺危險的程度在減弱,起碼在這個時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當孩子真的處于恐懼中時,他需要你實際的支持和陪伴,不僅限于口頭安慰,最好在行動上讓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對于幼童來說,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絕對安全的。
2024-10-22 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