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黃疸是由于膽紅素代謝障礙,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治療方法包括光照治療、藥物治療、換血治療、病因治療及支持治療等。 1. 光照治療:通過藍光照射,促進膽紅素的分解和排泄。 2. 藥物治療:如苯巴比妥鈉,能誘導肝酶活性,促進膽紅素代謝;茵梔黃口服液,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作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可調節腸道菌群,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 3. 換血治療:主要用于嚴重的高膽紅素血癥,迅速降低膽紅素水平。 4. 病因治療:針對導致黃疸的原發病進行治療,如感染引起的需抗感染治療。 5. 支持治療:保證患兒充足的營養和水分攝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黃疸的治療需根據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的方法,治療過程中要密切監測膽紅素水平。家長應及時帶患兒到正規醫院就診,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
2024-10-22 11:3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一定時間內都會消退,病理性黃疸會由于很多原因導致,應該積極查清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如果是病理性的,請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關于藍光,社會上的反應是良好的,應該沒什么副作用.黃疸是由于血清膽紅素的濃度上升所致,而膽紅素是一種金黃色物質,過量的膽紅素可擴散進入組織,造成組織黃染.黃疸程度與血清膽紅素的濃度成正比.那個指數,你可以詢問醫生它的正常范圍,然后對比可得知是否正常.新生兒黃疸屬肝前性黃疸,原因是肝細胞合成UDP-葡糖醛酸基轉移酶(UGT)活性低下,出生4周后其肝細胞內UGT的活性才能達到成人水平.如果新生兒的黃疸一直不消退是比較危險的,會損傷大腦,稱膽紅素腦病.建議你多咨詢醫生,相信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是不會有什么危險的,不要太著急.
2024-10-22 11:3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這么小的寶寶就照藍光啊,我家42天黃疸還沒完全退,住了兩天院,其實不用太擔心,你家寶寶才15天,醫生應該給開藥了吧,平時多喝水,多排尿,只要不是病理性黃疸就沒事。
2024-10-22 11:3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照藍光也有副作用,如出皮疹,但這皮疹在光療結束后不久就可以自行消退的了。其實用藍光照射治療退黃是最安全與方便、快捷的方法,建議聽從當地醫生的建議。
2024-10-22 11:3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早發性母乳性黃疸有人稱喂養性黃疸。原因:早發性母乳性黃疸主要是因為哺乳次數不夠,母乳不足,熱卡不足及胎便排除延遲導致腸肝循環增加所致。開奶前錯誤地喂哺水、喂糖水等對降低膽紅素無效,并且使哺乳次數減少,母乳更加不足,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黃疸。預防和消除早發性母乳性黃疸的正確方法是早開奶,頻繁喂奶,避免使用代乳品。臨床特點:健康足月的母乳喂養兒,生后3~4天發生高膽紅素血癥,除外溶血因素及其他疾病,可診斷早發性母乳性黃疸。在母乳喂養兒中發生率為25%,多發生在生后3~4天,峰值多在205~342μmol/L(12~20mg/dl)。(2)晚發性母乳性黃疸晚發性母乳性黃疸即通常所說的母乳性黃疸。母乳性黃疸在母乳喂養的嬰兒中發生率報道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約2/3的母乳喂養兒存在不同程度的黃疸延遲消退。原因:由于母乳本身造成,推測主要原因有①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抑制了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性。②母乳性黃疸患兒母親母乳中不飽和游離脂肪酸的含量增高,對肝臟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產生抑制。③肝腸循環增加: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大大高于牛奶及配方奶,使已結合的膽紅素再分解,小腸重吸收增加,腸肝循環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臨床特點:健康足月的母乳喂養兒,生后一周末出現高膽紅素血癥,排除所有病理因素,應考慮母乳性黃疸。峰值發生于生后5~15天,黃疸持續2~3周甚至2~3月才消失。嬰兒除黃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體重增長滿意。停母乳3~5天,膽紅素迅速下降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膽紅素將在1~2天內回升17.1~51.3μmol/L(1~3mg/dl),然后持續一段時間后緩慢下降.不停母乳,膽紅素也會自行降至正常。處理:不主張為診斷而停母乳。正確的做法是鼓勵母親繼續喂奶,同時密切觀察患兒的黃疸及一般狀況、吃奶及體重增長情況。當出現嚴重高膽紅素血癥時,根據情況采取停母乳及其它干預措施。各種干預手段以盡可能不影響母乳喂養為前提,盡快降低膽紅素水平。目前比較公認的干預標準為血清膽紅素275~425μmol/L(16~25mg/dl)時停母乳,改配方奶喂養2天以上,300~375μmol/L(17.6~22mg/dl)時光療。(3)早產兒母乳性黃疸母乳與早產兒高膽紅素血癥也有密切關系,喂母乳的早產兒比喂配方奶的早產兒更易發生黃疸且黃疸延遲消退。由于早產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膽紅素易透過血腦屏障產生神經毒性。早產兒母乳性黃疸與膽紅素神經毒性關系處于研究階段,初步認為對于早產兒母乳性黃疸應相對積極,因為由于母乳性黃疸帶來的神經毒性不應忽視。有的寶寶剛出生時,皮膚的顏色紅潤,但喂母乳后不久,就發現皮膚變黃,而且久久不退。但寶寶能吃能睡,精神很好。經化驗,膽紅素多在每100毫升血20毫克以下。寶寶的肝臟和脾臟也不大,無貧血,白細胞數不高,肝功能正常。這就是母乳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的發生率為1-2%,甚至更高。為什么有些寶寶用母乳喂養后會出現黃疸呢?醫生研究發現,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與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的吸收有關。專家認為,母乳性黃疸是由于母親乳汁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別高,使膽紅素在寶寶的小腸中被重復吸收,于是,寶寶便出現了黃疸并持續不退。 母乳性黃疸一般可分為早發型及遲發型兩種類型。早發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峰值的時間相似,即在出生后的2-3天出現,并于第4-6天最明顯,然后在兩周內消退。然而,從臨床實踐來看,母乳性黃疸的最高值要超過生理性黃疸。遲發型者出現的時間較晚,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后發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后加重,也就是說母乳性黃疸常在寶寶出生后7-14天出現。 無論是早發型或遲發型母乳性黃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黃疸就減退;若再開始母乳喂養,黃疸又會重新出現。母乳性黃疸比一般生理性黃疸的持續時間長,有的可長達1-2個月,但通過化驗可與肝炎區別開。 出現母乳性黃疸后是否應停止喂養母乳呢?一般來說不必,母乳性黃疸預后良好,通常不會出現較重癥狀,也不需要特殊的藥物治療。如果經化驗確診為母乳性黃疸,就不必緊張地帶著寶寶多次去醫院求治,以免交叉感染。 母乳性黃疸不需要吃藥。輕時可以繼續吃母乳,重時應該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營養品,為使寶寶得到必需的營養,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母乳喂養的方法。暫停期間,可以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證乳汁持續分泌,等寶寶黃疸減輕或消退后,再繼續母乳喂養。此后,即使有輕度黃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一般來說,隨著月齡的增長,黃疸可逐漸消退,對寶寶生長發育并無多大影響,不必過于擔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黃疸沒減輕,或反而加重,應該再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2024-10-23 0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