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孟慶福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小兒多動癥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沖動等。治療小兒多動癥的藥物主要有中樞興奮劑、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等。常見藥物有利他林、托莫西汀、可樂定等。 1.利他林:屬于中樞興奮劑,能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癥狀,但可能會引起食欲減退、失眠等不良反應。 2.托莫西汀: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副作用相對較少,可能有惡心、疲勞等。 3.可樂定:可用于治療多動癥,尤其是伴有抽動障礙的患兒,可能導致低血壓、鎮靜等。 4.安非他酮:對部分患兒有效,可能有頭痛、口干等不適。 5.胍法辛:能幫助控制癥狀,可能會引起頭暈、嗜睡等。 小兒多動癥的藥物治療需要在專業醫生的評估和指導下進行,家長不能自行給孩子用藥。同時,藥物治療應結合心理治療、行為治療等綜合干預措施,以提高治療效果。建議家長帶孩子到正規醫院的兒科|兒童精神心理科就診。
2024-10-22 13:4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寶寶要是多動癥我覺得還是吃中藥的好的,雖然中藥的會慢一些的,但是去跟的,對孩子的腎臟的損傷也小的。
2024-10-22 13:4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小二多動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先檢查一下,查看具體的原因,再進行治療
2024-10-22 13:4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起濤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吃中藥比較好,對寶寶沒有傷害
2024-10-22 13:4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兒童多動癥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活動過多,注意力難于集中,情緒不穩,有的還有一些感知障礙(如動作笨拙,發音存在缺陷、口吃、吐字不清等)。多動癥的病因有遺傳、神經心理(如與中樞神經系統成熟延遲有關)、輕微腦損傷、生物化學(如與中樞神經遞質代謝缺陷有關)、社會心理方面的因素,等等。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長朋友把兒童的好動和兒童多動癥劃了等號,這就把兒童多動癥的外延人為地擴大了。 兒童“好動”是天性 盡管有些孩子的確很好動,很像多動癥的癥狀,但是并非就是多動癥。為什么這樣說?多動癥之外造成孩子好動的情況有哪些呢? 一是年齡特征孩子年齡小,活潑好動是他們的本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是孩子和大人的一個最明顯的外在區別。反之,小小孩童像個大人似的沉穩不動,倒真是個令人擔憂的事了。 二是氣質特征人的氣質有不同的類型,有一種類型叫做多血質。多血質的孩子的明顯特點就是活潑好動,情緒不穩,注意和興趣容易轉移,做事常常不夠專心。年齡越小,氣質類型的特征就越明顯。這也是很正常的事。 三是智力特征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有的孩子智力確實比一般孩子明顯高出一截。這樣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在一起上學,教學內容就會讓他們“吃不飽”,他們就學有余力。這些多余的精力怎么辦?孩子是不會安排自己的精力的。于是,就常常表現為不注意聽講,活潑好動,時間一長還會形成習慣。結果,讓人沒看出他們有多少聰明卻看到了他們的多動。相反,另一些孩子可能是知識上有了較多的缺漏,失去興趣和信心,因而面對課本和作業難于集中注意,總想做點別的活動。 四是教養習慣有些孩子還會因為從小教養失當,養成了不能安靜的習慣。習慣一經形成是很難改變的,也常常表現為多動。 五是標簽效應人的心理行為的發展有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常常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說的通俗些就是,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自己就常常成為怎樣的人。孩子呢?更是如此。只是孩子是從大人那里學來的。就是說,大人認為孩子是個怎樣的人,孩子常常就成為怎樣一個人。正因如此,孩子常常會來“證實”大人的評價似乎總是有根據的。因為孩子還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大人的評價常常形成孩子的自我認知,于是就朝著大人評價的方向發展了。這里,大人的評價如同一個標簽,所以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標簽效應”。就是說,有些孩子的類似多動癥的表現,是大人不經意間經常的評價“培養”出來的。 區別“好動”與“多動” 兒童的“好動”和兒童多動癥似乎一樣,其實是不難區別的。 一是有無目的性好動兒童的活動是有目的的、有序的;多動癥兒童的活動是無目的的、雜亂的。 二是有無離奇性好動兒童即使特別淘氣,他的好動并不離奇,能為人們所理解;多動癥兒童的多動,則離奇得讓人難于理解。 三是有無選擇性這一條最關鍵。兒童的“好動”常常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具有選擇性,比如在學習活動上表現為“好動”,而在看電視或做游戲等孩子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上,則能專心致志;多動癥兒童的“多動”在活動內容和場合上是沒有選擇性的,不論什么場合什么活動都不能使其安靜下來全神貫注,都會表現出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按說,這些都是不難區分和理解的。可是,為什么有些家長朋友卻沒有發現和理解,而是簡單的把好動和多動癥劃了等號?除了有些廣告宣傳的誤導外,關鍵是家庭教育上存在的較為普遍的高期望值心理。由于家長對孩子盲目的高期望心理,常常感到孩子的學業不如人意;一旦孩子的學業不如人意,自然要找原因;大家都知道真正智力有問題的是極少數人,那么原因在哪里呢?找來找去就有了“重大發現”:孩子學習不專心,好動。于是,想起了多動癥,于是,孩子從此有了一個標簽貼在了身上。 不讓“好動”的孩子蒙冤 一方面,家長教育孩子要有平常心,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盲目,不輕率地給孩子貼上消極的標簽。在家教咨詢中我們經常發現這樣的現象:孩子身上的問題是父母輕率地貼上的標簽給貼出來的,是標簽效應的結果。只要您把“孩子學習不專心”掛在嘴邊,孩子準能成為學習不專心的孩子。 另一方面,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孩子好動是年齡特征或是氣質特征的表現,您可以忽略不計,適當引導就行了;孩子好動是智力超常,您可以和老師或有關方面聯系,對孩子采取特別的教育措施;孩子的不專心是由于學習障礙,您就想辦法給孩子補課;孩子難于安靜是由于習慣,您就著意從培養習慣入手。 當然,有句話叫“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問題也不是一個早晨形成的,也不能指望定個多動癥就有什么靈丹妙藥,可以一個晚上就解決了。只要您心思用到了,孩子就能健康的成長。
2024-10-22 17: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