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葉青劍 副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三級甲等
婦科
-
從你分泌物看,還是屬于護理不好伴隨真菌感染的可能達,建議調理身體,盡快進行白帶常規檢查看一下,如果確診霉菌感染的情況也可以選擇蘇打水清洗消毒,保持陰道環境片堿性的情況還是可以預防霉菌反復的情況,平時注意內褲暴曬消毒看看,同時建議選擇棉質的內褲較好 。
2018-07-13 10:2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小寶寶耳朵中會流出黃水,這是外耳道炎的表現,它與孩子的耳朵內流入了眼淚、嘔吐物、洗澡水等有關,治療方法是用消毒棉簽先輕輕拭去分泌物,再用雙氧水棉簽擦拭,最后滴上抗生素滴耳液。寶寶的耳道有液體積聚或流出,醫生稱之為“耳溢液”。常見情況是因為寶寶的耳朵里有…
2016-07-05 14:41
… 1、外耳道耳垢(又叫油耳、耵聹) 外耳道皮膚也有皮脂腺,可分泌一定量的油脂,呈淡黃色粘稠的液體干后呈黃色蠟樣屑片,一層薄的油脂叫耵聹。有時,油脂呈半固體狀態,形成團狀阻塞在外耳道,媽媽可能會以為這是膿液,但其實是耳屎栓塞。耳屎栓塞的危害在于干結或黏糊狀耵聹堵在耳道,會影響寶寶的聽力。 媽媽注意:有的媽媽自己很享受挖耳朵的感覺,一旦看見寶寶耳朵里有些分泌物,自然而然就想用牙簽或耳挖幫寶寶挖一挖。這個習慣其實很不好,因為很多寶寶還沒學會合作,或者是挖耳過程中,不小心有外力撞擊(如旁人不小心經過碰了媽媽的手,旁邊的物件忽然倒下碰著寶寶或媽媽),萬一不小心挖疼痛,寶寶一亂動,就可能導致挖穿鼓膜,出現耳聾。 有時,耵聹可能會繼發細菌感染外耳道發炎,最后形成膿腫。媽媽應帶孩子去醫院看五官科,先用藥水滴外耳,待耳屎軟后由醫生在耳鏡直視下取出耵聹團塊。
2、外耳道 這是寶寶在夏季的常見病。外耳道與其他地方皮膚一樣有毛囊,當細菌侵入外耳道毛囊時,就會引起外耳道。媽媽如果給寶寶挖耳朵時,或者寶寶洗澡、游泳時,細菌可能會乘機而入。 媽媽注意:寶寶洗澡或游泳后要把外耳道擦干。 當寶寶患外耳道時,常常伴有發熱,小寶寶容易哭吵,大一些的寶寶會訴說耳痛,會不愿意讓大人摸看患側耳朵,且不愿意向患側睡覺,怕受壓而痛。這時寶寶的外耳道能有單個或多個小腫,破潰后會流膿,媽媽應帶寶寶去看五官科醫生。
3、耳朵濕疹 很多小寶寶都有患嬰兒濕疹的經歷,但有個別寶寶除了面頰部、頭部有皮膚紅斑、丘疹、小水皰、糜爛、結痂等損害,他們的耳朵和耳道等處也有相似的濕疹,有時看上去有一些液體流出來。嚴重時,寶寶的外耳道和耳朵周圍都可能繼發細菌感染,更甚者有耳鳴,聽力也會受影響。 媽媽注意:患這種過敏性皮膚疾病的寶寶,往往會因為奇癢、有燒灼感而哭鬧、睡不好、吃不香。媽媽應帶寶寶及時就診,保持外耳道清潔干燥,不要讓寶寶抓破皮膚而導致感染。
4、化膿性中耳炎 寶寶容易傷風感冒,而他的耳朵通咽部的耳咽管短而寬,呈水平狀。
化膿性細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很容易通過耳咽管和耳道侵入中耳引起炎癥。小寶寶吐奶汁,也容易通過咽鼓管進入中耳。洗澡時骯臟的水流入耳道內,也能引起中耳炎。 患中耳炎的寶寶有發燒、耳痛、哭鬧,不肯吃東西等現象。待膿液積到一定程度穿破耳膜,膿液向外耳道流出,有臭味,聽力也會減退。媽媽一定要及早發現,帶寶寶進行治療。如果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或細菌耐藥,此病可反復發作變成慢性中耳炎。 媽媽注意: A、避免小兒呼吸道經常感染,一旦得病應及時就醫。 B、保持寶寶口腔、鼻咽部清潔衛生。 C、給小寶寶喂奶時要抱起喂,防止溢奶后奶汁進入耳咽管,引起中耳炎。 D、給寶寶洗頭、洗澡時,千萬不要讓水流到寶寶耳朵里。 E、媽媽平時要經常檢查寶寶的耳道是否有東西堵住,或液體流出,發現了要及時就醫。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你好,從癥狀描述來講,是存在感染陰道炎引起的可能性較大。這種情況下可以到當地正規醫院做個白帶常規檢查來確診下,看是何種類型的陰道炎引起的,再積極配合給予治療,是可有效起到治療效果的,祝早好。
2016-07-05 14:4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現在的情況考慮是滴蟲性陰道炎導致的陰道總是流黃水,有時候癢,你好,現在的情況保持局部的清潔和衛生,勤換內褲,不要吃辛辣的食物,可以用潔爾陰清洗進行治療,最好去醫院做白帶常規確診病因治療,
2016-07-05 1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