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保福 主治醫師
威縣常屯衛生院
一級甲等
婦產科
-
乳腺癌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主要包括遺傳因素、激素水平變化、生活方式、環境因素以及乳腺疾病史等。 1.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近親患乳腺癌,尤其是在較年輕時發病,自身患病風險會增加。比如攜帶 BRCA1 和 BRCA2 基因突變。 2.激素水平變化:長期高水平的雌激素暴露,如初潮早、絕經晚、未生育或生育年齡較晚等,可能增加患病幾率。 3.生活方式:長期吸煙、酗酒、過度肥胖、缺乏運動、長期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會影響身體的正常代謝和內分泌平衡。 4.環境因素: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某些化學物質,如苯、甲醛等,可能增加患癌風險。 5.乳腺疾病史:患有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纖維瘤等乳腺疾病,若未得到有效治療和控制,可能發展為乳腺癌。 總之,乳腺癌的發生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預防乳腺癌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進行乳腺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2024-10-22 13:0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乳腺癌的確切病因至今尚無定論。因為乳腺癌病因學涉及到多種可能因素,因此,只能說乳腺癌的發生可能與下列一些因素有關: 1)內分泌因素:內分泌失調是乳腺癌的病因之一。由于乳房長期受內分泌素的異常刺 激,導致乳腺組織癌變,其中雌激素和黃體素是與乳腺癌變最為密切的兩種內分泌素。這點已先后被許多臨床、病理及生理學家所證實; 2)病毒因素:病毒顆粒可通過哺乳傳染,導致乳癌發生,此點已通過較多的動物實驗 所證實,所以有些學者推測乳腺癌的病因可能為病毒,但還沒有充足的流行病學依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3)遺傳易感性:家族史調查的臨床資料表明,有家族史的乳腺癌發生率較無家族史的要高。特別是雙側乳腺癌患者和發病年齡較小者,這些婦女發生乳癌的危險性為一般婦女的9倍,可能與遺傳因子有關,使其具有對乳腺癌的易感體質和病變內因。 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可以根據需要服用含量為16.2%的人參皂苷Rh2(護命素)等中藥,能夠增強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2024-10-22 13:01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乳腺癌的確切病因至今尚無定論。因為乳腺癌病因學涉及到多種可能因素,因此,只能說乳腺癌的發生可能與下列一些因素有關:1)內分泌因素:內分泌失調是乳腺癌的病因之一。由于乳房長期受內分泌素的異常刺激,導致乳腺組織癌變,其中雌激素和黃體素是與乳腺癌變最為密切的兩種內分泌素。這點已先后被許多臨床、病理及生理學家所證實;2)病毒因素:病毒顆粒可通過哺乳傳染,導致乳癌發生,此點已通過較多的動物實驗所證實,所以有些學者推測乳腺癌的病因可能為病毒,但還沒有充足的流行病學依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3)遺傳易感性:家族史調查的臨床資料表明,有家族史的乳腺癌發生率較無家族史的要高。特別是雙側乳腺癌患者和發病年齡較小者,這些婦女發生乳癌的危險性為一般婦女的9倍,可能與遺傳因子有關,使其具有對乳腺癌的易感體質和病變內因。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可以根據需要服用人參皂苷Rh2(護命素)等中藥,能夠增強治療效果,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
2024-10-22 13:0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建東 主治醫師
天津市津南區婦女兒童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二級
腫瘤科
-
感冒是呼吸道疾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約有70%-80%由病毒引起。主要有流感病毒(甲、乙、丙)、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麻疹病毒、風疹病毒。細菌感染可直接或繼病毒感染之后發生,以溶血性鏈球菌為多見,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和葡萄球菌等。偶見革蘭陰性桿菌。其感染的主要表現為鼻炎、咽喉炎或扁桃腺炎。
2024-10-22 13:0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已知的幾種誘發乳腺癌的主要因素: 1年齡:在女性中,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在月經初潮前罕見,20歲前亦少見,但20歲以后發病率迅速上升,45~50歲較高,但呈相對的平坦,絕經后發病率繼續上升,到70歲左右達最高峰。死亡率也隨年齡而上升,在25歲以后死亡率逐步上升,直到老年時始終保持上升趨勢。 2遺傳因素:家族的婦女有第一級直親家族的乳腺癌史者,其乳腺癌的危險性是正常人群的2~3倍。 3其他乳房疾病。 4月經初潮年齡:初潮年齡早于13歲者發病的危險性為年齡大于17歲者的2.2倍。 5絕經年齡:絕經年齡大于55歲者比小于45歲的危險性增加。 6第一次懷孕年齡:危險性隨著初產年齡的推遲而逐漸增高,初產年齡在35歲以后者的危險性高于無生育史者。 7絕經后補充雌激素:在更年期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 8口服避孕藥。 9食物:尤其是脂肪飲食,可以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 10飲酒。 11體重增加可能是絕經期后婦女發生乳腺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12病毒感染 13放射線作用:易提高患乳腺癌的危險性 14精神因素:焦慮、緊張可抑制抗癌瘤的免疫 (二)發病機制 (1)遺傳因素:Li(1988)報道,美國患有軟組織惡性腫瘤的年青人,而他們的孩子有的即患乳腺癌,這是乳腺癌綜合征。研究證明了女性乳腺中有部分病人是由遺傳基因的傳遞所致,即發病年齡越小,遺傳傾向越大。隨著遺傳性乳腺癌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將來可能會有一定的闡述。遺傳性乳腺癌的特點有:①發病年齡輕;②易雙側發病;③在絕經前患乳腺癌病人,其親屬亦易在絕經前發病。 (2)基因突變:癌基因可有兩種協同的階段但又有區別,即:啟動階段和促發階段。目前對癌基因及其產物與乳腺癌發生和發展的關系,已得出結論為:有數種癌基因參與乳腺癌的形成;正常細胞第1次引入癌基因不一定發生腫瘤,可能涉及多次才發生癌;癌基因不僅在啟動階段參與細胞突變,而且在乳腺癌形成后仍起作用;在正常乳腺上皮細胞—增生—癌變過程中,可能有不同基因參與。 ①放射線照射可引起基因損傷,使染色體突變,導致乳腺癌發生。 ②內分泌激素對乳腺上皮細胞有刺激增生作用,動物實驗表明雌激素主要作用于癌形成的促發階段,而正常女性內分泌激素處于動態平衡狀態,故乳腺癌的發生與內分泌紊亂有直接關系。 雌激素、黃體酮、催乳素、雄激素和甲狀腺激素等,與乳腺癌的發生發展均有關系。乳腺中的雌激素水平比血液中雌激素水平高若干倍。乳腺中的膽固醇及其氧化產物,即膽固醇環氧化物可誘發乳腺上皮細胞增生,且膽固醇環氧化物本身便是一種致突變、致癌、有細胞毒性的化合物。 ③外源性激素,如口服避孕藥,治療用雌激素、雄激素等,都可引起體內上述內分泌激素平衡失調,產生相應的效應。 ④飲食成分和某些代謝產物如脂肪與乳腺癌的關系:由動、植物油引起的高脂血癥的小鼠乳腺腫瘤發生率增加。在致癌劑對小鼠的致癌作用的始動階段,增加脂肪量不起作用,但在促發作用階段,脂肪喂量增加,腫瘤增長迅速加快。 (3)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機體免疫力下降,不能及時清除致癌物質和致癌物誘發的突變細胞,是乳腺癌發生的宿主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隨著年齡的增加,機體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細胞免疫功能下降,這是大多數腫瘤包括乳腺癌易發生于中老年的原因之一。 (4)神經功能狀況:乳腺癌病人不少在發病前有過精神創傷,表明高級神經系統過度緊張,可能為致癌劑的誘發突變提供有利條件。
2024-10-22 1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