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邢學法 主治醫師
冠縣辛集中心衛生院
一級
外科
-
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取決于息肉的大小、數量、癥狀、生長速度以及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等。 1.息肉大?。褐睆酱笥?1 厘米的息肉,惡變風險增加,通常建議手術。 2.息肉數量:多發息肉一般惡變幾率較低,但如果引起明顯癥狀,也可能需要手術。 3.癥狀表現:若息肉導致右上腹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影響生活質量,考慮手術。 4.生長速度:息肉增長迅速,提示惡變可能,需手術切除。 5.患者年齡和身體狀況:年輕、身體狀況良好的患者,對手術耐受性好,手術決策相對積極;老年或身體虛弱者,需綜合評估手術風險。 總之,膽囊息肉的治療方案應綜合多種因素來決定。患者應定期復查,遵循醫生建議。一旦醫生建議手術,應積極配合,以降低惡變風險,保障身體健康。
2024-10-22 12:1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飛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婦產科
-
膽囊息肉是一種多發病,分為單發性膽囊息肉和多發性膽囊息肉兩種,得了此病,一般需要手術治療.對于單發性膽囊息肉來說,如果息肉較小,手術切除后可能僅為膽固醇結晶.但假如確診為多發性膽囊息肉,或體積較大的息肉,一般應考慮手術切除膽囊.否則,假如息肉惡變,成為膽囊癌,其預后極差,多數病人在發病數月內死亡.對于息肉較小,又不愿意手術者,應當嚴密隨訪,定期復查B超,如發生變化應盡早手術,現在膽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鏡手術,創傷小恢復快,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動.膽囊息肉是膽囊黏膜向膽囊腔內生長出一種突起的局限性病變.患者一般沒有什么癥狀,有的患者只是感到右脅下不適,通過B超檢查可被發現.近幾年,隨著B超檢查的普及,臨床發現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趨勢.同時,因為膽囊息肉樣病變可包含良性,惡性病變共20余種,患者常由于擔心癌變而四處求醫問藥.膽囊息肉的診斷和治療1.膽囊息肉樣病變的診斷:由于此類患者往往無癥狀或癥狀輕微,主要靠影像帶診斷,以B超為首選.國內專家報告B超的檢出率為92.7%,特異性為94.8%,假陽性率為5.2%,準確性明顯高于CT.專家認為B超能清晰地顯示息肉病變的部位,大小,數目和局部膽囊的變化,既簡便又可靠.國外研究認為內鏡超聲比B超更準確,提供的圖像更清晰.CT檢查膽囊息肉是否有蒂比較敏感,增強CT能鑒別腫瘤與非腫瘤樣膽囊息肉樣病變,能可靠地篩選出應予手術的腫瘤性病變.2.膽囊息肉樣病變的治療要根據息肉大小,良性和惡性等不同,給予手術治療.(1)膽固醇息肉:大多數人無癥狀,且膽囊功能良好.患者在平時應每3~6個月予以B超隨訪,一旦出現明顯癥狀或息肉迅速增大才考慮手術.如膽囊功能良好,可行經皮膽囊鏡息肉摘除.此類息肉直徑往往10mm;③廣基或蒂粗大;④病變增長;⑤年齡>50歲;⑥合并膽石.但有專家強調,對直徑
2024-10-22 12:19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魁廣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病情分析:通常臨床上所稱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性病變,是一種膽囊腔內的良性占位性病變,以膽固醇性息肉多見,多無癥狀,部分患者僅有輕微的上腹部不適或隱痛,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該病應以手術治療為主,以非術治療為輔。膽囊息肉除非引起膽囊炎,否則臨床可無表現。手術治療多采用膽囊切除術,方式除傳統大切口切除以外,目前更多被采用的為腹腔鏡膽囊切除及小切口膽囊切除,以及保膽取息肉術?!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更小,恢復更快的優點。國內外經驗總結手術適應癥為膽囊與周圍無嚴重粘連且無其他禁忌癥。 ?、瘢尺B不重的術前依據是:B超膽囊壁不厚、光滑,口服膽囊造影劑顯影,并具有濃縮功能。 Ⅱ.合并有以下癥狀或疾病的患者不宜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①不宜全身麻醉者;②有黃疸或嚴重黃疸病史者;③有膽管內結石者;④有出血傾向者;⑤合并肝硬化門脈高壓者;⑥有上腹部手術史者;⑦合并妊娠者;⑧過度肥胖者。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可避免大切口術式諸多弊端,效果明顯。小切口術式應用范圍廣,對腹壁較薄者進行膽總管切開探查、取石、引流是可行的,且具有術后痛苦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的特點。所以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不高的優點?! 。?)保膽息肉摘除術:如果病人有保留膽囊的愿望且年齡在60歲以下又達到預防性切除膽囊標準時,對于這部分病人可以試行腹腔鏡膽道鏡聯合保膽息肉摘除活檢術,最后視術中息肉的病理性質而決定膽囊的去與留。這樣就能最大可能地保留一部分病人的膽囊
2024-10-22 12:19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膽囊息肉的手術指征為:(1)直徑>12mm。(2)單發膽囊息肉樣病變。(3)并發膽囊結石。(4)年齡>50歲患者。(5)多發息肉但短期內有明顯增大趨勢或膽囊壁增厚者。對于膽囊息肉不符合上面的情況,比如息肉大小低于12mm,多發性息肉沒有明顯增大趨勢等等,這些情況可以不需要手術的。因為手術切除膽囊的話會有很多后遺癥,對之后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建議能不手術盡量不手術,建議你使用保守方法來治療。至于保守方法,建議你使用《.護膽調息方.來調理,另外在飲食等生活細節上注意。
2024-10-22 12:19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建國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膽囊息肉是一種癌變性很高的疾病,一般建議手術.看下面資料膽囊息肉:是指各種膽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簡稱.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癥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部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人并無癥狀,只是做健康檢查時才被發現,因此常常造成患者延誤.目前西醫針對膽囊息肉的處理方式主要是手術治療.但手術治療一則會出現如血管損傷,臟器損傷等并發癥,無論是哪一種并發癥,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再則是治標而非治本,因為手術針對的只是病灶,而沒有針對致病因素,所以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膽囊息肉的治療機理 一,矯正形成息肉膽汁,阻止息肉的生長與再生成. 二,改變病灶局部微環境,切斷息肉營養供給,使瘤體從根部干枯,萎縮壞死“瘤亡蒂落”,通過體腔隨大便排出體外. 三,活性成份附著瘤體表面,浸入息肉組織體內直接殺滅細胞,使其失活,不得復生.化腐生肌,修復基底組織,恢復胃,腸功能. 四,全面調整人體免疫功能,糾正機體失衡狀態,通過激活和增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使其增加體液免疫對致息因子的監控,促進淋巴細胞,單核吞噬和巨噬細胞對息肉組織的吞噬作用,糾正膽囊致息內環境調節,調整致息與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狀態,從而治愈膽囊息肉.該療法以調整,逆轉患者整體病態因素,平衡陰陽入手,可從根本上使膽囊息肉逐漸縮小,吸收,最終完全消失,從而達到徹底康復的目的.臨床經數萬例觀察,療效顯著,一般1—3個月可痊愈.[編輯本段]臨床表現 大多數膽囊息肉的癥狀與慢性膽囊炎相似,主要表現為右上腹輕度不適,伴有結石時可出現膽絞痛,但也有相當數量的患者并無癥狀,只是在做健康體檢時才被發現.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近些年來國內外也有許多關于膽囊息肉癌變的報道,尤其在伴有結石時,癌變機率會明顯提高. 膽囊息肉在臨床上可分三個時期即: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療中,一般都要經過“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的過程,各個時期的特點如下: 活躍增長期相對穩定期吸收消散期 膽囊息肉體積不斷增大不變化逐漸減小 膽囊息肉數量不斷增多不變化逐漸減少[編輯本段]臨床特點 特點一:發病率逐漸增高 隨著人類飲食結構多樣化和飲食節律非常化及環境污染的加劇,膽囊息肉的發病率逐漸增高,如: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如:早餐不吃好或不吃早餐,晚餐過盛,過多等不良飲食習慣,農藥過多,食品添加劑泛濫,電離輻射充斥空間等都和膽囊息肉的形成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從而孕育了膽囊息肉的第一個特點-發病率逐漸增高. 特點二:隱蔽攻擊性強 膽囊息肉多無癥狀,8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例行體檢中發現.在檢查上,3-4mm以下的息肉在CT和核磁共振中難以發現或常常漏診. 無癥狀型膽囊息肉給人們造成的假象是不痛不癢,身無百病. 隨著影像學的發展,膽囊息肉病的發現率逐漸增高,而非??漆t院的醫生對此病認識不清或不認識,或不重視,從而造成了膽囊息肉在診斷和認知上的盲點和診斷治療的真空帶,形成了膽囊息肉寬闊的隱藏空間. 上述三點孕育了膽囊息肉的隱蔽攻擊性特點. 特點三:癌變率高 膽囊息肉的致命殺傷力在于突發癌變.從80-90年代,因形成的膽囊息肉的性質不同,癌變率逐漸增高.而在癌變中或癌變后,許多膽囊息肉患者沒有不適的感覺,不知不覺發展,不知不覺癌變,這也是膽囊息肉最可怕的特點.[編輯本段]診斷鑒別 膽囊息肉樣病變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該病臨床癥狀無特異性,大部分患者為查體時所發現.主要癥狀為中上腹部隱痛(46.9%).發病年齡30~50歲者占57.8%,以中青年為主.主要依靠B超檢查診斷膽囊息肉.但常難以定性,臨床對其良惡性的鑒別診斷亦較困難.目前主要診斷手段是超聲檢查,對<5mm者的檢出率可達90%以上,診斷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均較高.如發現多發高強回聲,且有漂浮感和慧尾征者提示為膽固醇息肉,位于膽囊底部的小隆起,病變中有小圓形囊泡影和散在回聲光點提示腺肌瘤病,而根據病變回聲性質,蒂的有無和粗細,病變處的粘膜改變,對區分良惡性疾病有一定價值.但B超檢查對本病的診斷,定性及鑒別診斷又有一定局限性和假陰性率.如當病變小且位于膽囊頸部時,或伴有膽囊結石時易造成漏診,且對定性和鑒別亦有一定困難.[編輯本段]腫瘤分類法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從膽囊腫瘤的意義上分析膽囊息肉,又可分為真性腫瘤和假性腫瘤兩種.所謂真性腫瘤,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此類膽囊息肉特點見下表.所謂假性腫瘤,是指由于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癥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編輯本段]治療預防 膽囊息肉病變臨床并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術時機選擇:膽囊息肉樣病變術前有時難以定性.根據膽囊息肉樣病變惡變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們提出下列手術指征: ?。?)單發病變,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膽囊頸部,年齡大于50歲.(2)多發病變,伴有膽囊結石,有癥狀,年齡大于50歲.(3)單發病變,小于10mm,無癥狀,年齡小于50歲,允許觀察,隨訪;病變增大或形態有變化則應手術治療.(4)多普勒彩超檢查病變有豐富血供提示為惡性新生物.(5)CEA(腫瘤標記物),測值明顯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腸道腫瘤者.(6)膽囊息肉樣病變,有明顯癥狀且反復發作者.(7)對直徑小于5mm無癥狀病人應間隔3到5個月隨訪檢查.一旦病變增大或癥狀明顯亦須行手術治療. 近幾年,非手術和中藥治療膽囊息肉病已引起醫療界的廣泛重視,各種偏方,配方,驗方等在消炎,利膽,控制膽囊炎,膽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針對膽囊息肉的專科用藥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隨著中醫中藥研究的深入,非手術治療膽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編輯本段]預防 禁酒及含酒精類飲料 酒精在體內主要通過肝臟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損傷肝功能,引起肝膽功能失調,使膽汁的分泌,排出過程紊亂,從而刺激膽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來的息肉增長,變大,增加膽囊息肉的癌變系數. 飲食要規律,早餐要吃好 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臟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如果不吃早餐,則晚上分泌的膽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膽囊內,膽汁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即可刺激膽囊形成膽囊息肉或使原來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低膽固醇飲食 膽固醇攝入過多,可加重肝膽的代謝,清理負擔,并引起多余的膽固醇在膽囊壁結晶,積聚和沉淀,從而形成息肉,所以,膽囊息肉患者應降低膽固醇攝入量,尤其是晚上,應避免進食高膽固醇類食品如:雞蛋(尤其是蛋黃),肥肉,海鮮,無鱗魚類,動物內臟等食品.[編輯本段]飲食注意事項 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 2,宜多食干豆類及其制品. 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 7,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編輯本段]膽囊切除術后的飲食原則 切除膽囊后,機體便失去了膽囊的儲存,濃縮,排泌膽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現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問題是沒有濃縮的膽汁進入小腸,腸內膽汁酸濃度降低,膽鹽的含量也比正常人減少一半.如果攝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較多,會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經過一段時間后機體會逐漸適應和代償,這一過程需要2~3個月.因此,在這一段適應的時間里,對脂肪的攝入量要加以限制,尤其是1次不能吃含太多的動物脂肪的食物.一般采用少吃多餐的辦法,一餐食量不宜過飽.食物內容可以是低脂半流食或低脂軟飯,如各種粥類,面條,面包,餅干,豆腐,蛋清,去脂牛奶,低脂瘦肉,少纖維蔬菜和水果等.烹調以燉,蒸,煮的方法為宜.根據對食物的耐受情況,脂肪控制可以從每日20克過渡到每日40克.手術后經一段適應時間后,再逐漸放開對脂肪食物的攝取.[編輯本段]膽囊息肉的飲食 膽囊息肉患者應多吃一些有益的食物,宜多食的食品如下: 1,宜多食各種新鮮水果,蔬菜,進低脂肪,低膽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帶,藕,魚肉,兔肉,雞肉,鮮豆類等. 2,宜多食干豆類及其制品. 3,宜選用植物油,不用動物油. 4,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5,宜用煮,蒸,燴,炒,拌,氽,燉的烹調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調方法. 6,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決明子15克,煎湯代茶飲或飲用綠茶. 7,平時喝水時,捏少許山楂,沙棘,銀杏,絞股藍草放入水杯中當茶飲用. 規律飲食,吃好早餐對膽囊息肉患者極其重要.人體內肝臟主管分泌膽汁,分泌的膽汁存儲入膽囊內,而膽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編輯本段]膽囊息肉的治療機理有哪些? (一)抑制息肉新生血管增長.使息肉縮小,消失. (二)提高機體免疫功能,逐步萎縮消除息肉細胞 (三)使息肉細胞壞死,鈣化或液化. (四)促使息肉細胞周圍組織纖維化,阻斷生長.[編輯本段]慢性膽囊炎飲食注意事項 慢性膽囊炎,膽石癥在老年人中都很常見,兩者常同時存在.飲食控制是發作期治療措施之一,也是平時保持膽汁排泄通暢,減少急性發作的重要手段. ?。?)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魚子,動物肝,腦腸等.膽汁中膽固醇增高,易于形成膽固醇結石.植物油既可降低膽固醇,又可促使膽固醇轉變成膽汁酸防止膽石形成,故宜以植物油為主.油炸,油煎食品最好不吃,以免誘發膽絞痛.烹調上盡量清淡,少油,家蒸,煮,忌煎,炸. ?。?)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如胡蘿卜,番茄等黃紅色的水果蔬菜.因維生素A能保持膽囊內壁上皮的健全,也可減少膽固醇結石的形成.蘿卜,水果汁,薺菜,山楂等有利膽疏肝的作用,可常吃. ?。?)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以保證熱量需要和利于肝糖原的生成. (4)減少纖維素含量,少渣飲食還可減少對胃腸的刺激. ?。?)增加進餐次數,以刺激膽汁分泌,減少膽囊中膽汁淤滯濃縮.[編輯本段]膽囊息肉的病因及病理 通過近千例正常人與膽囊息肉患者體液分析觀察及B超引導下,經皮穿刺取膽囊息肉病變組織活檢,運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及遺傳基因學,發現正常人體內和患者體內均存在著兩種基因,K-RAS和G-RAS(被稱為致息基因和抑息基因).他們還發現在正常人體內致息基因(K-RAS)處于失活狀態(無活性),而抑息基因活性較強,它們之間處于一個相對平衡狀態,而在膽囊息肉患者的體內致息基因(K-RAS)較為活躍,抑息基因活性較為低下,兩種基因處于一種失衡狀態. 當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時,機體的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對致息基因(K-RAS)監控能力下降,再加上膽囊炎及膽固醇代謝異常等各種誘因條件下,改變了膽囊內環境穩定,使無活性的致息基因(K-RAS),轉變成具有較強活性的致息基因(K-RAS),而抑息基因(G-RAS)活性明顯減弱,此時具有活性致息基因(K-RAS)與膽囊壁細胞中某些基因片斷重組后,形成其因突變,使膽囊壁細胞發生異常增生現象,并向膽囊腔生長,而這種突出于膽囊壁的異常贅生物,稱之為膽囊息肉.[編輯本段]膽囊息肉手術的適應癥: 膽囊息肉是因為膽汁分泌多,膽囊營養不足,所以當膽汁成分發生改變,膽囊過度濃縮膽汁的時候,膽囊就被腐蝕壞了,出現炎癥,也就是膽囊炎,久之膽囊壁不能愈合,就形成息肉. 患了"膽囊息肉",是否需要手術,取決于下列情況:年齡,病變大小,數量,部位,形狀,有否臨床癥狀或合并膽囊結石,能否排除膽囊惡性腫瘤可能.因此,當B型超聲檢查發現有息肉樣病變時,治療要在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上作出決擇, 手術適應癥一般為: 1,合并膽囊疾病,如膽囊結石,急性或慢性膽囊炎,并有明顯臨床癥狀者,均應施行膽囊切除術. 2,無明顯癥狀的5mm左右的多發性息肉,不需手術,可繼續觀察. 3,大小在10mm以下無臨床癥狀的單發息肉,應定期觀察(3個月),若病變有增大趨向,應行手術. 4,大小在10mm以上的單發息肉或位于膽囊頸部,不論有否臨床癥狀,均應手術. 5,疑有早期膽囊癌可能,也應該考慮手術治療.[編輯本段]辯證 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樣病變或膽囊腫瘤,從膽囊腫瘤的意義上分析膽囊息肉,又可分為真性腫瘤和假性腫瘤兩種.所謂真性腫瘤,指膽囊本身的腺體,肌層增生引起的膽囊息肉,這是一種膽囊的真正意義上的腫瘤,此類膽囊息肉特點見下表.所謂假性腫瘤,是指由于肝膽清理功能失調,紊亂引起膽固醇積聚,結晶,膽囊慢性炎癥引起炎性增生,膽囊,膽汁異常改變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變,此類膽囊息肉的特點如下: 膽囊息肉之真性腫瘤: 一般無慢性膽囊炎病史;發現過程:一般為體檢發現; B超檢查特點:單發,中強回聲光團,不移動,體積較大(一般超過1cm),多發于膽囊頸部,外形圓或類圓光團,不移動;癥狀:一般無癥狀;并發癥:一般無并發癥,癌變率較高. 膽囊息肉之假性腫瘤: 多有慢性膽囊炎病史;發現過程:體檢發現或不舒服時檢查發現; B超檢查特點,多發,強回聲,體積較小(一般小于1cm),多發于膽囊底部,外形不規則;癥狀:部分有右肩后背痛,右上腹脹痛等膽囊炎癥狀;并發癥:有時出現脂肪肝,胰腺炎等并發癥,癌變率較低. 專家忠告: 膽囊息肉首選B超檢查: 由于膽囊息肉一般較小,直徑小于1厘米的息肉如果不是特別細致的檢查,在CT和核磁共振中容易被遺漏,故膽囊息肉不主張做CT和核磁共振檢查,這好比用大炮打蚊子,既花費資金又不能達到目的. 膽囊息肉較小,在B超檢查中無法分辨是屬于哪種類型,這是最令醫生和病人感到遺憾的地方.醫生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和發展情況判其是否惡變.惡變的膽囊息肉在B超的檢查中可見直徑超過1厘米,息肉的基底部較寬,或者息肉表面不光滑,病變侵及肌層.如果膽囊息肉逐漸增大或者短時間內增大較快,雖然不一定惡變,但起碼表明膽囊息肉在不斷發展. 復查問題 發現膽囊息肉后,多長時間復查以及采取什么方法復查,這也是病人非常關心的問題.膽囊息肉應在設備條件較好和醫療技術水平較高的醫院確診.一般采用B超復查,開始時可3-6個月復查一次,連續檢查2-3次,如果息肉沒有變化,則在每年體檢或有癥狀時再進行檢查. 復查還應在一家醫院,最好是同一臺機器,同一個大夫復查.這是因為B超檢查膽囊息肉有誤差,正常誤差在2mm以內,這種誤差包括:人員誤差,儀器誤差,同一臺機器,同一個大夫復查,可盡量減少這些誤差,尤其是服藥后復查,誤差容易導致服藥效果的失誤判斷. 患者在復查時,最好不要先告訴醫生自己的膽囊息肉多少,多大,以免影響醫生的檢查和診斷的細致性,準確性.因為醫生在尋找病因時,往往比較細心,而在復查時往往走馬觀花,有些甚至是先入為主.這是陋習,但有時的確存在.
2024-10-23 02:44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目的的檢查中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膽囊后發現,分為炎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多數無臨床表現,如息肉較大,可出現右脅隱痛,或牽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偶可發生息肉樣原位癌。膽囊息肉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人群占了總病人數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