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嬰兒足內翻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足部畸形,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遺傳因素、胎兒宮內受壓、神經肌肉發育異常、骨骼發育異常、羊水過少等。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 1.遺傳因素:部分嬰兒足內翻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如果家族中有類似情況,孩子發病風險可能增加。 2.胎兒宮內受壓:在子宮內空間有限,胎兒足部長期處于異常位置,可能導致足內翻。 3.神經肌肉發育異常:支配足部肌肉的神經或肌肉本身發育不良,影響足部正常形態。 4.骨骼發育異常:足部骨骼的結構或生長出現問題,引發足內翻。 5.羊水過少:羊水不足,胎兒活動受限,足部易出現畸形。 總之,嬰兒足內翻需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足內翻的跡象,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由專業醫生評估并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
2024-10-22 12:15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由于胎兒在子宮腔內時,兩足受壓,肌肉力量發展不平衡所致.這并不是畸形現象,檢查時足內側的軟組織是較松弛的,一般可在生后幾周內逐漸恢復正常.新生兒兩足常有內翻現象,這是由于胎兒在子宮內時兩足受壓,肌肉力量發展不平衡所致.這并不是畸形現象,檢查時足的內側軟組織是較松弛的,一般在生后幾周內逐漸恢復正常.此現象應注意與先天性畸形,如馬蹄內翻足加以鑒別.馬蹄內翻足時,足內側軟組織較緊,足向足背彎曲的動作受限,應及時請教醫生,做矯正治療.
2024-10-22 12:15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新生兒兩足常有內翻現象,這是由于胎兒在子宮內時兩足受壓,肌肉力量發展不平衡所致.這并不是畸形現象,檢查時足的內側軟組織是較松弛的,一般在生后幾周內逐漸恢復正常.此現象應注意與先天性畸形,如馬蹄內翻足加以鑒別.馬蹄內翻足時,足內側軟組織較緊,足向足背彎曲的動作受限,應及時請教醫生,做矯正治療.用手固定踝關節,將腳扶正放平.每天堅持做多次,以后用鞋固定.可以得到矯正的作用.長大后可以根據情況看,如手術矯正
2024-10-22 12:15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足外翻、內翻,都是兒科常見病,去兒童醫院骨科,醫生會給糾正的,嚴重的帶矯正器具,不屬于疑難雜癥
2024-10-22 12:15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1歲以內的嬰兒,哺乳時,由母親及一名助手共同協助進行手扳法矯正,嬰兒屈膝(使跟腱松弛),助手固定患兒膝關節,操作者一手握患兒踝關節上方,一手托扶足前部跖面,用力使患足外翻,外展及背伸,每日2次,手法輕柔,免致骨傷,矯正適度即可。畸形矯正后用柔軟繃帶,由足內跖面向足背外方向纏繞,固定足于矯正位,嚴密觀察,切莫過緊,以免影響足部血運,若是畸形矯正顯著改善,腳的外展背伸彈性抗阻力消失,即可改換足托持續維持矯正位,這種方法應持續到患兒滿1周歲后,一般療效滿意,如果畸形未完全矯正,也可使痙攣的軟組織變得松弛,為進一步治療奠定良好基礎。但畸形也易復發,應定期隨訪至骨骼成熟,約14歲以后。
2024-10-22 17: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