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膽囊息肉是指向膽囊腔內突出或隆起的病變,多為良性。對于膽囊息肉的治療,藥物方面主要包括消炎利膽藥、中藥、調節膽汁酸藥物等。常見的有熊去氧膽酸膠囊、消炎利膽片、金膽片等。 1. 消炎利膽藥:如消炎利膽片,具有清熱、祛濕、利膽的作用,能緩解膽囊炎癥,減輕膽囊息肉引起的不適。 2. 中藥:金膽片可利膽消炎,對于膽囊息肉患者的癥狀有一定改善作用。 3. 調節膽汁酸藥物:熊去氧膽酸膠囊能調節膽汁酸成分,可能對膽固醇性息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4. 抗生素:若膽囊息肉合并膽囊炎,出現感染癥狀,可使用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等進行抗感染治療。 5. 解痙止痛藥:當膽囊息肉導致膽囊痙攣引起疼痛時,可使用山莨菪堿等解痙止痛藥來緩解疼痛。 需要注意的是,藥物治療膽囊息肉的效果因人而異,且不能完全消除息肉。患者應定期復查,觀察息肉的變化。若息肉增大或出現明顯癥狀,可能需要手術治療。建議在正規醫院就診,遵醫囑用藥。
2024-10-22 15:5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膽囊息肉發病逐年增高,與高膽固醇飲食、長期酗酒、過多進食刺激性飲食、飲食規律紊亂(如:不吃早餐、晚餐過盛等不良飲食習慣、食品添加劑泛濫等)有直接和間接的關系,當然長期慢性膽囊炎也是引起膽囊息肉的重要原因。所以在生活中要改掉上面不良生活習慣,比如飲食要低膽固醇,低脂肪;注意不要喝酒,飲食清淡;飲食要有規律護膽調息方針對膽囊息肉之病理病機,辨證施治,有疏肝利膽、行氣活血、散瘀消腫之功效,可快速消除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腹痛等不適表現,恢復膽囊正常功能,并改善機體內循環,借助收澀之品,通透并舉,化收并用,則惡肉逐漸縮小,漸而消失。
2024-10-22 15:5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你好,膽囊息肉病變臨床并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家掌握也不一致.一般最好是手術治療比較好,以免惡變,手術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即①單發,無蒂息肉;②息肉直徑大于1cm;③基底寬度;④50歲以上有癥狀的息肉;⑤膽囊壁增厚;⑥位于膽囊頸部的息肉樣病變.當然還要注意低脂飲食和口服熊去氧膽酸減輕癥狀.
2024-10-22 15:57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強 醫師
濰坊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普內科
-
膽囊息肉病變臨床并不少見,手術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膽囊息都需手術治療.因其病變類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轉歸亦不盡相同,因此其手術適應癥各家掌握也不一致.一般最好是手術治療比較好,以免惡變,手術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即①單發,無蒂息肉;②息肉直徑大于1cm;③基底寬度;④50歲以上有癥狀的息肉;⑤膽囊壁增厚;⑥位于膽囊頸部的息肉樣病變.當然還要注意低脂飲食和口服熊去氧膽酸減輕癥狀.
2024-10-22 15:57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你好,膽囊息肉,又稱膽囊隆起性病變,是一種膽囊腔內的良性占位性病變,以膽固醇性息肉多見,多無癥狀,部分患者僅有輕微的上腹部不適或隱痛,一般認為,膽囊息肉是膽囊癌的誘發因素。膽囊息肉是屬于膽囊的多發病之一,主要以膽固醇息肉為主。一般大于12mm的息肉才建議使用手術治療,但是切除膽囊后,機體便失去了膽囊的儲存、濃縮、排泌膽汁和分泌等功能,表現在脂肪消化功能方面的問題是沒有濃縮的膽汁進入小腸。腸內膽汁酸濃度降低,膽鹽的含量也比正常人減少一半,如果攝入的食物中脂肪含量較多,會引起脂肪的消化不良并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所以對于膽囊息肉最好不要手術,可以使用護膽調息方,方中化石草、龍膽草清熱瀉火,解濕熱內蘊,肝膽之氣不能上逆;七葉膽疏肝利膽,肝氣調暢,運化正常;柴胡、甘草、前胡理氣行滯,解痙止痛,調理氣機,通暢則兩脅無脹痛。共奏疏肝利膽、行氣活血、散瘀消腫之功效。在治療膽囊息肉的同時一定要注意飲食。祝你早日康復。。。
2024-10-22 21:51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膽囊息肉? 膽囊息肉往往在體檢或其他目的的檢查中發現或因其他疾病切除膽囊后發現,分為炎性息肉和膽固醇性息肉,多數無臨床表現,如息肉較大,可出現右脅隱痛,或牽及右肩背,可伴有消化不良等類似慢性膽囊炎的臨床表現。本病偶可發生息肉樣原位癌。膽囊息肉的發病以中青年為主,30-50歲的人群占了總病人數的57.8%。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