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勞艷彬 副主任醫師
大慶市紅崗區杏樹崗鎮衛生院
其他
中醫
-
您好,手上出虛汗的患者,臨床上多見于腎陰虛的患者,其主要癥狀表現為眩暈耳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遺精早泄等臨床表現。患有手心出汗的患者常有虛汗停進行治療,還可以配合烏洛托品涂抹。在治療期間應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應節制房事,便房勞過度,多吃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
2018-07-13 15:1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您好:濕熱證始惡寒,后但熱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飲. 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者,每兼厥陰風木,以少陽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表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證最易耳聾乾嘔,發痙發厥,而提綱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諸證,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病必見正局也,始惡寒者,陽為濕遏而惡寒,終非若寒傷於表之惡寒,后但熱不寒,則郁而成熱,反惡熱矣,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甚舌白,濕熱交蒸則舌黃,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然所云表者,乃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并見,其所以不干太陽者,以太陽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風寒必自表入,故屬太陽,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也,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而提綱中言不及脈者,以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脈,拘定后人眼目也.濕熱之證,陽明必兼太陰者,徒知臟腑相連,濕土同氣,而不知當與溫病之必兼少陰比例,少陰不藏,木火內燔,風邪外襲,表相應,故為溫病,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內傷,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謂,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濕,再因饑勞而病者,亦屬內傷挾濕,標本同病,然勞倦傷脾為不足,濕飲停聚為有馀,所以內傷外感孰多孰少,孰實孰虛又在臨證時權衡矣.
2016-07-16 08:54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崔立靜 醫師
中原油田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光明醫院
一級
內科
-
濕熱病屬陽明太陰者居多,中氣實則病在陽明,中氣虛則病在太陰,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者,每兼厥陰風木,以少陽厥陰,同司相火,陽明太陰,濕熱內郁,郁甚則少火皆成壯火,而表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證最易耳聾乾嘔,發痙發厥,而提綱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諸證,皆濕熱病兼見之變局,而非濕熱病必見正局也,始惡寒者,陽為濕遏而惡寒,終非若寒傷於表之惡寒,后但熱不寒,則郁而成熱,反惡熱矣,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甚舌白,濕熱交蒸則舌黃,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然所云表者,乃太陰陽明之表,而非太陽之表,太陰之表,四肢也,陽明也,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為濕熱必有之證,四肢倦怠肌肉煩疼,亦必并見,其所以不干太陽者,以太陽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風寒必自表入,故屬太陽,濕熱之邪從表傷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陽明為水谷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多陽明太陰受病,膜原者外通肌肉,內近胃腑,即三焦之門戶,實一身之半表半也,邪由上受,直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要之濕熱之病,不獨與傷寒不同,且與溫病大異,溫病乃少陰太陽同病,濕熱乃陽明太陰同病也,而提綱中言不及脈者,以濕熱之證,脈無定體,或洪或緩,或伏或細各隨證見,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脈,拘定后人眼目也.濕熱之證,陽明必兼太陰者,徒知臟腑相連,濕土同氣,而不知當與溫病之必兼少陰比例,少陰不藏,木火內燔,風邪外襲,表相應,故為溫病,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此皆先有內傷,再感客邪,非由腑及之謂,若濕熱之證,不挾內傷,中氣實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於濕,再因饑勞而病者,亦屬內傷挾濕,標本同病,然勞倦傷脾為不足,濕飲停聚為有馀,所以內傷外感孰多孰少,孰實孰虛又在臨證時權衡矣.
2016-07-16 09:01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濕熱證是由于偏食肥膩,辛辣,甘甜食物或飲酒,以及濕邪化熱,引起濕熱蘊阻腸胃的病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征,潰瘍性結腸炎等病常出現或伴有此證.
2016-07-16 09:08
1.胃腸濕熱證的臨床表現及宜忌食物臨床表現:以胃腑濕熱為主的癥狀:胃部疼痛伴有灼熱,燒心感,口干,口苦;以腸道濕熱為主的癥狀:腹痛,泄瀉,瀉下急迫,瀉而不爽,肛門灼熱,糞色黃褐而臭;以上兩者的共同點是均有口粘,口渴但不想飲水,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宜食食物:性質寒涼,味淡或苦,具有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如莜麥,玉米,薏米,小麥,小米,赤小豆,綠豆,蠶豆,苦瓜,黃瓜,冬瓜,大頭菜,空心菜,金針菜,莧菜,萵苣,茭白等.忌食食物:性質溫熱,有補益助熱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河蝦,海蝦,海參,鏈魚,草魚,荔枝,橘子,刀豆,芥菜,薤白等.味辛辣性溫熱,易助熱生火的食物,如韭菜,辣椒,肉桂,干姜,生姜,花椒,胡椒,小茴香,菜茴香,大蒜,白蔻等.磁膩味厚,易生濕,加重濕證的食物,如山藥,糯米,紅棗,蜂蜜,龍眼,花生,西瓜,松子,豬肉,牛奶,枇杷等.具有收澀而可滯留濕邪的食物,如烏梅,蓮子,石榴,芡實等.
2.食療參考方a.赤小豆薏米飲: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加清水文火燉煮30分鐘后取100毫升汁液,再燉30分鐘后倒出剩下的100毫升汁液,將兩次的汁液攪勻,溫飲或涼飲.b.金針冬瓜湯:干金針菜20克,切段,開水浸泡20分鐘后與50克冬瓜絲入沸湯,片刻即好,加鹽,味精,點幾滴香油.c.素燒苦瓜:新鮮苦瓜200克,切絲,先用開水浸泡片刻以去苦味,再入油鍋燒炒至九成熟,出鍋,勾欠(含有鹽,味精)澆汁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華卿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中醫科
-
你好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
2016-07-16 09:15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慶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醫生建議:你好,根據你的描述,建議你使用濕熱片主治清熱燥濕,澀腸止痢。用于腹痛、泄瀉、血痢,屬大腸濕熱證。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希望我的建議能對你有幫助,祝早日康復!
2016-07-16 09:23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