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那個醫院治療腫瘤好
基本信息:女 37歲發病時間:不清楚 病情描述及疑問: 這是妻子做完胃癌手術后的第二天,她這兩天胃口老不好,什么都不想吃,請問胃癌術后吃些什么好啊?求胃癌術后飲食食譜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鄭偉達 主任醫師
九江泌尿科醫院
腫瘤科
-
胃癌的病因 胃癌高危人群 1、感染幽門螺桿菌患胃癌的危險性增加2~3倍; 2、患有癌前病變者(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胃部分切除者); 3、飲食習慣不良的人群(三餐不規律進食,食物過燙過辣,喜歡腌熏燒、高鹽飲食,少食新鮮蔬菜等); 4、長期酗酒及吸煙的人群; 5、有胃癌或消化系統腫瘤家族人群; 6、某些特殊職業(從事開采煤炭、錫礦、木材加工、金屬制、橡膠處理、化肥農藥等職業者); 7、居住在地質、水質含有害物質的地區(如火山巖、高泥炭、有深大斷層的地區)。
2016-07-26 16:1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實習醫生
九江泌尿科醫院
全科
-
早期胃癌70%以上沒有任何癥狀,即便有癥狀者也通常不典型,上腹部輕度不適是最常見的初發癥狀,與消化不良或胃炎相似,非常容易忽視。胃癌常見癥狀依次為:上腹疼痛或不適(74.7%)、消瘦(73.7%)、食欲不振(57.5%)、嘔吐(57.2%)、黑便(32.2%)、腹部腫塊(23.7%)、咽下困難(19.9%)、嘔血(15.4%),其他還有腹脹、乏力、貧血、水腫、發熱等。 胃癌晚期癥狀 病情發展到中晚期則多有明顯上腹不間斷疼痛、消化道流血、穿孔以及癌腫擴散轉移而引起的相應癥狀。患者常有明顯消瘦、貧血、乏力、食欲不振、精神萎糜、發熱、感染性休克等惡液質癥狀;常見體征有腹部包塊或左鎖骨上的轉移淋巴;癌細胞轉移致肢體水腫、心包積液、胸腹水、黃疸、肝腫大。難以逆轉的惡性營養不良最終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 胃癌的癥狀 早期胃癌多無明顯癥狀。及至一定程度可出現上腹脹痛、鈍痛、隱痛,惡心,食欲不振,噯氣和消瘦等。可以無任何體征或僅有上腹部壓痛。進展期胃癌表現為上述癥狀逐漸加重,部分可出現間斷性黑便,但也有以大量嘔血而就診者。中晚期胃癌多數上腹壓痛明顯。部分患者腹部可觸及腫塊,左鎖骨上淋巴腫大和腹水提示已有遠處轉移。終末期表現為嚴重惡病質。 出現哪些癥狀要警惕胃癌? 1.40歲以后出現中上腹不適或疼痛,無明顯節律性并伴食欲不振和消瘦者;2.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經過嚴格內科治療而癥狀仍無好轉者;3.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經內科治療無效者;4.x線檢查顯示胃息肉>2Cm者;5.中年以上小者,出現不明原因貧血、消瘦、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做胃鏡能夠篩查早期的胃癌。
2016-07-26 16:1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助理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1、胃液分析正常胃液無色或淺黃色,每100ml胃液中游離鹽酸約0~10U,總酸度約10~50U。胃癌病人的胃酸多較低或無游離酸,約65%胃癌患者呈現胃酸缺乏,而200%~25%患者經五肽胃泌素激發后仍顯胃酸缺乏,胃酸低下的程度常與胃癌的大小成正比,浸潤型癌及胃底賁門部癌胃酸低下程度較幽門部為甚。當胃癌引起幽門梗阻時,可發現大量食物殘渣,如伴有流血,則可出現咖啡樣液體,對胃癌診斷具有一定的意義。 2、大便隱血試驗不間斷性大便隱血陽性,對胃癌的診斷有參考價值,可以為發現胃癌提供線索,大便隱血試驗在早期表淺型胃癌的陽性率可達20%,隨著病程的進展,其陽性率可達80%以上,其中以胃體癌的陽性率最高,賁門癌次之。 3、免疫學診斷檢查的方法很多,在國內已開始用于臨床。應用細胞融合術建立雜交細胞癌細胞株制造的單克隆抗體在國內外已經應用于診斷和治療腫瘤。單抗對胃癌診斷的研究起步較早,有些已經應用于臨床。 (1)血清診斷和體液診斷:胃癌具有腫瘤相關性抗原,應用單抗可以檢測這些相關抗原。已廣泛采用的如CEA,CA-19-9,CA-50,CA-125在胃癌陽性率約60%,一般,如果血清CEA超過50ng/ml(正常<15ng/ml)或CA-19-9超過200U/ml(正常<25u/ml),此時胃癌已屆晚期,預后不佳。CA-125增高常代表漿膜或腹膜已受累。在化療有效時其檢出值可下降,故可用于化療療效的判斷。但對早期胃癌的診斷似無多大意義,而且,有假陽性也有假陰性,并與其他腫瘤有交叉。 近來國內報告更多的單抗如MG5、MG7、MG9、MGb1和MGdl等,可用以檢測血清中糖脂和糖蛋白抗原,陽性率有提高,尤其是系列混合檢測結果更加確切。檢查方法有放射免疫法,酶聯免疫法和血凝法等,不僅可以查明血清腫瘤相關抗原,也可檢測胃液和腹水中相關抗原。 尚有一些抗胰腺癌單抗也可對胃癌進行定性檢查,如PS1和PS7等。 此類檢驗多數用來判斷腫瘤預后或化療療效,對胃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尚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2016-07-26 16:10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胃癌? 胃癌(gastric cancer)是胃上皮來源的惡性腫瘤,世界上胃癌發病率約17. 6/10萬,據統計占我國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在全身癌腫中占第三位。男性居多,男女患者比例為2~3:1。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的統計,42%的胃癌患者在我國,其原因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等因素有關。胃癌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別,在我國的西北與東部沿海地區胃癌發病率比南方地區明顯為高。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女發病率之比為2:1。由于飲食結構的改變、工作壓力增大以及幽門螺桿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現年輕化傾向。胃癌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數以上發生于胃竇部,胃大彎、胃小彎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絕大多數胃癌屬于腺癌,早期無明顯癥狀,或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非特異性癥狀,常與胃炎、胃潰瘍等胃慢性疾病癥狀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國胃癌的早期診斷率仍較低。胃癌的預后與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組織類型、生物學行為以及治療措施有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