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潘曉明 主任醫師
云浮市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科
-
苦夏的病因較為復雜,主要與個人體質、季節氣候、神經調節、電解質失衡及心理社會因素有關。若癥狀嚴重,應及時就醫。藥物治療需謹慎,身體出現不適時,應首先尋求醫生的意見,避免盲目用藥。
2016-07-03 08:22
1.中醫觀點:長期體虛者易受暑熱之氣侵襲,夏季濕熱過重,致脾胃、心肺難以適應,多因植物神經紊亂。
2.西醫看法:夏季大量出汗,汗液帶走水及鹽分,使身體電解質失衡,出現渾身酸懶無力等癥狀。
3.神經調節:心理社會因素可誘發人體部分生理功能暫時性失調,神經內分泌發生相關改變。
4.體質因素:本身身體素質較差,抵抗力弱,對夏季環境變化適應能力低。
5.生活習慣:夏季作息不規律、飲食不當,如過度貪涼、暴飲暴食等,也可能引發苦夏。
總之,苦夏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養生保健,增強體質,預防苦夏。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苦夏? 因素體虛弱、復感受暑熱之氣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多汗納呆,或有低熱等為臨床特征的外感熱病。夏季的常見病。又名注夏。常見證型有氣陰兩虧型疰夏、暑濕困脾型疰夏。夏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體內濕熱過重,脾胃、心肺一時無法適應、調整過來,大多是因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