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海艇 副主任醫師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科
-
苦夏是夏季常見的身體不適癥狀,部分患者癥狀較輕,可自行緩解,但也有部分較嚴重。若癥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行用藥存在隱患,身體出現不適時,請務必咨詢醫生,科學治療。
2016-07-10 21:11
1.氣陰兩虧型:常表現為神疲倦怠、乏力嗜睡、眩暈多汗、心煩口渴、納呆體瘦,舌胖有齒痕、苔薄、脈細弱。
2.暑濕困脾型:多有神疲倦怠、乏力嗜睡、脘悶納少、口淡惡心、便溏,舌苔膩、脈濡。
3.可能伴隨癥狀:如頭暈、頭痛、心慌等。
4.周期性特點:部分患者呈逢暑必發的周期性。
5.嚴重情況:苦夏可能是中暑的先兆,若發展可致中暑。
苦夏雖常見,但也需重視。注意防暑降溫,合理飲食,規律作息,如有不適及時診治。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苦夏? 因素體虛弱、復感受暑熱之氣而引起的以乏力倦怠、眩暈心煩、多汗納呆,或有低熱等為臨床特征的外感熱病。夏季的常見病。又名注夏。常見證型有氣陰兩虧型疰夏、暑濕困脾型疰夏。夏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體內濕熱過重,脾胃、心肺一時無法適應、調整過來,大多是因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