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志全 主治醫師
河北醫科大學附屬平安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您好:建議您母親進行風濕和類風濕的檢查看看,是否有風濕性關節病的可能性。在風濕類疾病診斷時,實驗室檢查和X線片攝片有價值的方法之一。根據風濕寒性關節痛診斷標準,X線檢查及化驗無特異性。臨床上除少數患者血沉增高外,其它化驗均無陽性改變。本院調查1000例風濕四病起因及血常規(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95%屬于正常范圍。血沉大于20以上點3.5%,抗鏈“O”大于500以上的占2%。抗“O”增高者一般與感冒及扁桃體發炎有關。X片檢查5%有輕度的骨質增生,所以在風濕寒性關節痛診斷時,一般根據主觀表現為主。其經驗及X線檢查,實用意義不大。類風濕性關節炎需做哪些實驗室檢查,診斷價值如何? (1)滑液檢查: 外觀呈混濁的草黃色漿液,粘稠度降低,粘蛋白凝固不全,可見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胞。對類風濕的診斷提供重要參考。 (2)血沉: 即紅細胞沉降率(ESR),可作為判斷炎癥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濕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療效及診斷的指標。 正常值: 兒童<10mm/1h 成年男性0~15mm/1h 成年女性0~20mm/1h 類風濕輕度活動時20~40mm/1h;中度活動時40~80mm/1h;高度活動時>80mm/1h。類風濕病人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風濕藥治療的影響,這一點可與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后血沉迅速下降)相區別。關節腫痛明顯好轉,炎癥現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續增快或不下降時,表明類風濕性關節炎隨時有可能復發或惡化,但也有血沉始終正常而病情復發或惡化者。血沉增快提示組織的損害,可由多種原因引起,雖無特異性,但在疾病的鑒別與診斷及疾病活動度判斷方面有一定價值。若病人表現為關節痛,臨床癥狀很少,血沉尤其是多次檢查正常者,則很難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 (3)抗鏈球菌溶血素“O”: 簡稱抗“O”或ASO。正常值約250單位~500單位,此值因年齡、季節、氣候、鏈球菌流行情況,尤其地區而有所差別。有人分析,類風濕病人中抗“O”升高占30%。 菲絲等將類風濕的ASO分為四種血清類型:(1)抗鏈球菌溶血素型:ASO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時,見于風濕熱;(2)凝集型:ASO正常,類風濕因子陽性時,表示預后不良;(3)混合型:ASO升高,類風濕因子陽性,見于類風濕;(4)正常型:ASO正常,類風濕因子陰性,可除外類風濕。 (4)類風濕因子(RF):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并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檢查類風濕因子的常用方法有兩種:(1)乳膠法:最常用,類風濕病人約有70%~85%出現陽性,15%~30%為陰性。(2)致敏羊血球凝集試驗(簡稱SSCA或SCAT):此法較敏感,1∶64以上為陽性,1∶160以上有意義,類風濕病人約有70%~100%出現陽性,小兒病程久者為27%。 在評價類風濕因子的臨床意義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典型和肯定的類風濕病人的RF陽性率僅在80%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陽性率較低;②RF陽性也可出現于其他結締組織疾病,其他慢性炎癥及惡性腫瘤,如風濕熱、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牛皮癬、結節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結核、慢性支氣管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梅毒、麻風、矽肺、膀胱腫瘤、白血病等;③正常人群的類風濕因子陽性率在5%左右,老年人的陽性率可達20%左右;④類風濕因子多見于具有關節外病變的類風濕病人,如皮下結節、血管炎、心肺損害等;⑤類風濕因子的滴度越高,出現越早,則病變越可能向嚴重方向發展,故RF也可作為判斷預后的一個指標。 由此看來,把RF陽性作為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個絕對證據是不對的,而有些人看到RF陽性的結果時憂心忡忡,以為自己患了類風濕,這顯然也是不正確的。這一切都是“類風濕因子”這一名稱造成的誤會。我們知道,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IgG免疫球蛋白,任何能引起抗IgG的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疾病,都可以造成類風濕因子陽性,并非只見于類風濕病人。 (5)C?反應蛋白: 亦稱丙種反應蛋白,簡稱CRP。正常人為陰性,類風濕早期和急性風濕時,血清中可達33mg,其陽性率為80%~90%。CRP的臨床意義與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癥的良好指標。類風濕活動期明顯增多,與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現得早,消失也快。CRP含量越多,表示病變活動度愈高。炎癥恢復期,若CRP陽性,預示仍有突然出現臨床癥狀的可能。 CRP陽性,也可見于肺炎、腎炎、惡性腫瘤及急性感染、外傷、組織壞死、心肌梗死、肝炎、菌痢、結核、疫苗接種之后等。但病毒感染時通常為陰性,故臨床上可作為鑒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指標。 (6)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HLA): 測定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主要用于類風濕與強直性脊柱炎的鑒別診斷。類風濕病人HLA—B27?為陰性,而強直性脊柱炎患者90%~100%為陽性。健康人陽性率約為5%~9%。
2016-07-29 16:1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您好,與關節炎有一定的關系,也可能與勞累有關,建議注意休息,看能否緩解.治療骨關節炎的藥物有:(1)控制癥狀藥物此類藥物能較快地止痛和改善癥狀,但對骨關節炎的基本病變不產生影響。①鎮痛劑:由于骨關節炎病人以老年人居多,而老年人對非甾體類抗炎藥易于發生副作用,且骨關節炎中滑膜炎癥尤其在初期,并非是主要因素,疼痛并非都由滑膜炎所致,所以可選用一般鎮痛藥。經研究,鎮痛劑和非甾體類抗炎藥兩者的止痛作用無顯著差別,而止痛劑的胃腸道不良反應較少。如對乙酰氨基酚(即撲熱息痛),一般服0.3—0.6克,每日2~3次。鎮痛劑可經常服用,也可只在痛時或進行某種活動時服用。②非甾體類抗炎藥:對骨關節炎病人的炎性表現如關節腫脹、疼痛、積液及活動受限有較好的治療作用,但有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對軟骨基質的合成有抑制作用,長期應用雖然關節疼痛改善,但是骨關節炎的基本病變反會加重。研究中發現,如雙氯芬酸鈉(包括扶他林、戴芬、英太青、雙氯滅痛、奧斯克)、奇諾力、優妥、諾德倫、西樂葆、萬絡等對關節軟骨沒有影響,比較適合應用于骨關節炎。③腎上腺皮質激素:雖然有報告對軟骨細胞有益,但沒有必要全身應用,只適用于伴發滑膜炎,出現關節腔積液時,則可在嚴密消毒下,予關節腔內或病變部位局部注射得保松、利美達松等。同一關節用藥每年不超過4次,兩次之間的間隔不宜短于兩個月。(2)改變病情藥即過去所稱的軟骨保護劑。這一類藥物見效較慢,一般需治療數周后才見效,但停藥后療效仍持續一定時間,同時又能減緩、穩定甚至逆轉骨關節炎軟骨降解過程。①透明質酸: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從牛眼球玻璃體中提取成功,就命名為玻璃酸,又名透明質酸。開始用于治療賽馬的關節炎。自1974年首次使用關節內注射治療骨關節炎,并取得較好療效。透明質酸是關節液的主要成分,也見于軟骨。臨床使用的制劑是從雞冠提取純化的。目前國內透明質酸產品有玻璃酸鈉注射液(商品名施沛特),2毫升關節腔內注射,每周1次,共5次,療效可持續半年左右。進口產品有欣維可,2毫升關節腔注射,每周1次,3次為一療程,療效可維持1年左右。②過氧化物歧化酶(SOD):能清除氧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從而減少對關節軟骨的損害。本品起效較慢,療效持續時間可長達18個月。歐美已用于臨床。③D—葡萄胺:最先在我國應用的為口服硫酸鹽,名為氨基葡萄糖,商品名為維骨力。推薦用法為314—628毫克,每日3次,餐時隨飯同時咽用,持續8周,隔半年左右可重復1個療程。其副作用少,主要有輕度惡心、便秘和嗜睡。另外,還有四環素族抗生素(如多西環素)、葡糖胺聚糖、S—腺苷基蛋氨酸、骨重吸收劑(包括乙膦酸鹽、氯屈膦酸鹽、帕米膦酸鹽、阿侖膦酸鹽等)、人工合成的基質金屬蛋白酶抑制劑、促進軟骨修復的細胞因子等,目前這些制劑還在探索研究階段,不宜推薦給病人常規應用。中藥可選用追風透骨丸、壯骨關節丸、骨刺片、骨仙片、骨寧注射液等成藥,或辨證施治。經過上述治療后,病情一般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若病情一直較嚴重,或關節腔內有“骨刺”碎片落入,影響關節功能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以便摘除關節內的“骨刺”或切除阻礙運動的大“骨刺”,必要時還可作關節成形術÷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2016-07-29 16:1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復健康!“是藥三分毒”,我來給你介紹幾則成功治療“關節炎、肩周炎(包括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秘方:1)取中藥草老鼠耳50克,豬蹄1只,劈開切塊,加水和油鹽調料一起燉熟,1日分2次吃蹄喝湯,連用1周。2)用食用粗鹽500克,炒熱后加艾葉25克,用布包好敷患處至鹽涼,1日1次,連用5--0天。注:鹽可每天反復使用。3)取鮮韭菜數根,放手掌搓出汁擦患部,間隔1小時擦一次,連續10日即愈。擦時不可性急,循序漸進。此方已治愈數人。4)用蜜蜂蜇關節部位,每次蜇2--3針,隔2天蜇1次,輕者一般3次即可。5)取新鮮的桑葉適量,用水洗凈,放籠內蒸熟,涼干,平時用開水泡當茶飲。6)用蒼術50克,黃柏40克,苡米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1次。用于關節炎紅腫疼痛,或膝關節滲水(滑囊炎)。7)取桑樹枝、楊樹枝、松樹枝、柳樹枝、國槐枝各100克,加適量水煎煮,即成“五枝湯”。每日1劑,分2次至3次服,連服3劑。8)用雞屎白、麥麩各250克。共入鍋內慢火炒熱,加入適量酒精,混勻后用布包好,趁熱敷患處,熱散后取下。次日可再炒熱后加酒精使用,連用4--5次后棄之。每日1次,7--10天為1療程。本方對腰肌勞損、急性腰扭傷及肩周炎均有效。愛心提示:以上介紹用方,請務必咨詢當地正規中醫醫院,結合自身生理特點和不同的病理變化,辨證選擇使用。以上回答如果滿意,請不要辜負我的一片好意,及時點擊“采納為答案”。
2016-07-29 16:23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賀濤 主治醫師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這可能是患了風濕,風濕性疾病多為慢性病,治療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后,保持其關節,臟器的功能,解除有關癥狀.一,藥物治療治療的原則是早期診斷和盡早合理,聯合用藥.常用的抗風濕病藥物如下:(一)非淄體抗炎藥此類藥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產生抗炎止痛作用,對解除疼痛有較好效果,但不能改變疾病的病程.臨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雙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二)慢作用抗風濕藥此類藥物多用于類風濕關節炎及血清陰性脊柱關節病.對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較慢.常用的有金合劑(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三)細胞毒藥物此類藥物通過不同途徑產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環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們往往是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和血管炎的二線藥物,副作用雖較多且較嚴重,但對改善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四)腎上腺皮質激素本類藥物是強的抗炎,抗過敏藥物,明顯地改善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結締組織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這些疾病.其眾多的副作用隨劑量加大及療程延長而增加,故在應用時要衡量它的療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選用.二,外科療法包括不同的矯形手術,人工關節的置換,滑膜切除等.手術不能治愈疾病職能改善關節功能和生活的能力.三,其他治療包括物理,康復,職業訓練,心理等治療,是本類疾病綜合治療的不可少的部分.
2016-07-29 16:31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軒存旺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醫生建議:你好,膝蓋酸痛,根據你說的情況考慮屬于風濕或者痛風的可能性較大。建議你去正規醫院化驗風濕四項和血尿酸,即可確診,然后對癥治療即可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祝你生活愉快!
2016-07-29 1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