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炎的成因及日常注意事項有哪些?
前段時間在醫院檢查出患有子宮內膜炎,試了很多方法都不能痊愈,老是反復發作。于是到處尋醫問藥,最后用了婦炎丸治療,上個月來例假月經量也沒之前多了,現在也基本上痊愈了。我就想了解下子宮內膜炎是怎么引起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事項?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郭立軍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子宮內膜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宮腔手術操作、體內激素失衡、不良衛生習慣、其他婦科炎癥蔓延等引起。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飲食健康、適度運動、規律作息、避免不潔性生活等。 1.細菌感染:如鏈球菌、大腸桿菌等病原體入侵子宮內膜,引發炎癥。 2.宮腔手術操作:像刮宮術、分娩、流產等,可能損傷子宮內膜,導致病原體侵入。 3.體內激素失衡:雌激素水平過高或孕激素不足,影響子宮內膜的正常周期性變化,易發生炎癥。 4.不良衛生習慣:不勤換內褲、經期不注意衛生,增加感染風險。 5.其他婦科炎癥蔓延:如陰道炎、宮頸炎等炎癥未及時治療,病原體上行感染子宮內膜。 6.性生活方面:性生活過于頻繁、多個性伴侶或不潔性生活,都可能導致子宮內膜炎。 總之,了解子宮內膜炎的成因,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其發生。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
2024-10-14 11:32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子宮內膜炎的癥狀與治療子宮內膜炎是子宮粘膜的炎癥,往往炎癥可擴散到粘膜下層或肌層.〔病因〕通常是在發情期,配種,分娩,難產助產及產后期中,致病微生物,如鏈球菌,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通過陰道上行造成子宮感染.陰道炎,流產,死胎,布氏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等,均可繼發子宮內膜炎.〔癥狀〕急性子宮內膜炎,多見于產后幾天內,體溫升高,精神沉郁,煩渴貪飲,不食,有時有嘔吐,弓背努責,有的可見從陰道排出少量混濁絮狀分泌物.慢性子宮內膜炎,可由急性炎癥轉來,也可由慢性炎癥刺激引起,精神食欲變化不大.但體質大多消瘦,有從陰道流出白色漿液性分泌物,一般不發情,個別發情的犬,但不能受孕.觸診子宮可觸及到子宮角變硬,粗大.大量液體積存時,可有波動感.外觀可見腹圍增大.〔治療〕(1)首先肌肉注射己烯雌酚0.1毫克/千克體重,讓子官口開張,便于分泌物排出.第二日再注射子宮收縮藥,如縮宮素1個單位/千克體重;垂體后葉素1個單位/千克體重.可使子宮內的炎性分泌物充分排出.(2)全身應用抗菌素,青霉素5萬單位/千克體重,鏈霉素4萬單位/千克體重,混合肌內注射,2次/日.慶大霉素0.8萬單位/千克體重,肌注,2次/日.(3)全身維持療法.可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5%碳酸氫鈉;維生素C等.(4)對于治療無效的病例,應考慮卵巢子宮切除術.你的情況最好去醫院仔細檢查一下,祝福你早日康復,全家健康.
2024-10-14 11:32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許宗彥 主治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醫生建議:您好,子宮內膜炎可以由性傳播性疾病引起,但有時也可以沒有明顯的誘因。主要為細菌感染,感染細菌的種類有: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厭氧菌,淋球菌。此外還有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按照感染的致病菌可以分為結核性和非結核性兩種。結核性子宮內膜炎是由于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多繼發于輸卵管結核。非結核性子宮內膜炎較為多見,由一般病原菌感染引起,常見于月經期、流產及分娩后:如分娩時胎盤和胎膜殘留、月經期性交、長期子宮出血、不完全性流產感染、消毒不嚴的婦科檢查、子宮腔內操作如人工流產及各種陰道式手術的上行感染、子宮頸炎、陰道炎的上行感染、子宮內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壞死引起的感染。子宮內膜炎是由于細菌沿陰道,宮頸上行或沿輸卵管下行以及經淋巴系統到達子宮內膜所引起的。多數為從陰道,宮頸上行引起。在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呈酸性環境,宮頸有粘液栓,這是人體的生理屏障,可以抵御細菌的侵入。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經期,分娩,流產后及各種宮腔操作時,這種屏障作用減弱甚至消失,易引起細菌的侵入,造成子宮內膜炎,另外,不注意個人衛生,經期性交及與患有性病的異性性交,也易發生此病,老年婦女由于體內雌激素下降,陰道內酸度下降及宮頸粘液栓減少,易出現老年性陰道炎,并進一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炎。
2024-10-14 11:32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楊東銀 醫師
安都衛生院
一級
內科
-
其感染可以由性傳播性疾病引起,但有時也可以沒有明顯的誘因.主要為細菌感染,感染細菌的種類有: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鏈球菌,厭氧菌,此外還有淋菌.此外還有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按照感染的致病菌可以分為結核性和非結核性兩種.結核性子宮內膜炎是由于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多繼發于輸卵管結核.非結核性子宮內膜炎較為多見,由一般病原菌感染引起,常見于月經期,流產及分娩后:如分娩時胎盤和胎膜殘留,月經期性交,長期子宮出血,不完全性流產感染,消毒不嚴的婦科檢查,子宮腔內操作如人工流產及各種陰道式手術的上行感染,子宮頸炎,陰道炎的上行感染,子宮內膜息肉或黏膜下肌瘤壞死引起的感染.子宮內膜炎是由于細菌沿陰道,宮頸上行或沿輸卵管下行以及經淋巴系統到達子宮內膜所引起的.多數為從陰道,宮頸上行引起.在正常情況下,女性陰道呈酸性環境,宮頸有粘液栓,這是人體的生理屏障,可以抵御細菌的侵入.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如經期,分娩,流產后及各種宮腔操作時,這種屏障作用減弱甚至消失,易引起細菌的侵入,造成子宮內膜炎,另外,不注意個人衛生,經期性交及與患有性病的異性性交,也易發生此病,老年婦女由于體內雌激素下降,陰道內酸度下降及宮頸粘液栓減少,易出現老年性陰道炎,并進一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炎.
2024-10-14 11:32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希弘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子宮內膜癌的真正發病原因迄今不明,但其發病的危險因素卻長期被人們注意。其危險因素有: 一、肥胖脂肪過多將增加雌激素的儲存,以及增加血漿中雄烯二酮轉化為雌酮。這種游離的具有活性雌酮增加,可能是子宮內膜癌的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 二、糖尿病糖尿病病人或耐糖量不正常者,其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比正常人增加2.8倍。 三、高血壓內膜癌伴高血壓者較多。 肥胖、糖尿病與高血壓三者并存于子宮內膜癌患者,稱為“宮內膜的三聯征”或“宮內膜癌綜合征”。三者可能與高脂飲食有關,而高脂飲食與子宮內膜癌有直接關系。 四、月經失調宮內膜癌患者,月經紊亂、量多者,比正常婦女高3倍。 五、初潮早與絕經遲12歲以前比12歲以后初潮者,宮內膜癌的發生率多60%。宮內膜癌的絕輕年齡較正常婦女遲6年。 六、孕產次宮內膜癌發生于多產、未產、不孕癥者較多。 七、多囊卵巢綜合征表現為不排卵,而使子宮內膜處于高水平的、持續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孕激素的調節和周期性的子宮內膜剝脫,而發生增生改變。 八、卵巢腫瘤分泌較高水平雌激素的顆粒細胞癌、卵泡膜細胞瘤等,可致月經不調,絕經后出血及子宮內膜增生和內膜癌。 九、子宮內膜不典型增生可為內膜癌發展的一個階段或無此階段。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視為子宮內膜原位癌。 十、外源性雌激素服用雌激素的婦女具有高度發生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其危險與劑量大小、服用時間長短,及是否合用孕激素、中間是否停藥,以及病人特點等有關。停藥后危險性在灰降低,但危險性仍繼續古幾年。目前,雌激素與內膜癌之間的因果關系已有充分的證據。 雌激素中雌三醇(E3)不促使子宮內膜增生,而E2、E1、乙炔雌二醇或結合雌激素則易促使內膜增生,有增加子宮內膜癌變的危險。癥狀 極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僅在普查或其他原因作婦科檢查時偶然發現。一旦出現癥狀,則多表現為: (一)子宮出血:絕經期前后的不規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癥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不僅較年輕或近絕經期患者易誤認為月經不調,不及時就診,即使醫生亦往往疏忽。個別也有月經周期延遲者,但表現不規律。在絕經后患者多表現為持續或間斷性陰道出血。子宮內膜癌患者一般無接觸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雜有爛肉樣組織。 (二)陰道排液:因腺癌生長于宮腔內,感染機會較宮頸癌少,故在初期可能僅有少量血性白帶,但后斯發生感染、壞死,則有大量惡臭的膿血樣液體排出。有時排液可夾雜癌組織的小碎片。倘若宮頸腔積膿,引起發燒、腹痛、白細胞增多。一般情況也迅速惡化。 (三)疼痛:由于癌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瘀積,刺激子宮不規則收縮而引起陣發性疼痛,約占10~46%。這種癥狀多半發生在晚期。如癌組織穿透漿膜或侵蝕宮旁結締組織、膀胱、直或壓迫其他組織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頑固性和進行性加重;且多從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四)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或/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發熱、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2024-10-14 2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