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吳世洪 副主任醫師
達州市達川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附屬醫院
其他
內科
-
發燒首先要,找到原因。針對原因,治療才會快速有效。如果體溫沒有超過38.5度,可以通過物理降溫。比如頸部放置冰塊,濕毛巾冷敷,酒精擦拭頸部和腋窩,腘窩,手心腳心。如果體溫超過38度5,或者,有因為發燒引起的不舒服,可以口服退燒藥。同時要注意保暖,多喝開水,多吃蔬菜水果,注意充足的睡眠。
2018-06-30 13:3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增沛 主治醫師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五官科
-
您好,在炎熱的夏天里,孩子一旦出現發熱就比較麻煩,這是因為環境的溫度也很高,有時甚至超過了人體正常的溫度,退起熱來就沒有冬天那樣輕巧,有時甚至需要好幾天。這里教你幾招:如果孩子出現發熱尤其是高熱,先不用急著送醫院,你在家可以采用簡單易行的物理降溫方法,這包括立即給孩子洗個溫水澡,或是用30%的酒精擦浴,如果一時找不到酒精,也可以用一半水加上一半60度的白酒給孩子擦浴。物理降溫退熱快但維持時間短,所以在做完物理降溫后,最好給還服用退熱劑。如果有″高熱驚厥″病史的小兒,應該同時服″魯米那″。等到你把這些措施都采取了,就可以放心地送孩子去醫院就診了。這里想說明的是,醫生并不是把治療的責任都推給家長,而是因為孩子大腦調節功能本身不健全,在發高燒時再加上送醫院途中的高溫,極易出現抽搐。那么,防止抽搐最好的就是迅速降溫。還有,經過醫院或自己恰當的處理后,孩子在退熱時,你可以用干的毛巾(這里強調必須是全棉的),給孩子擦盡身上的汗液,再換上干凈的衣服。相關知識;小兒發熱的診斷和治療 當小兒肛溫>37.8℃,或舌下溫度>37.5℃,或腋下溫度>37.4℃是為發熱(fever)。目前通常以腋溫為標準,但肛溫準確性好。發熱是兒科臨床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正常小兒體溫可波動于一定范圍,嬰幼兒體溫容易波動,尤以未成熟兒、新生兒、營養不良小兒為明顯。很多因素可影響體溫,如高溫環境、運動后、過分保暖、新生兒及未成熟兒哭鬧、喂奶等均可使體溫暫時性升高,但一般不超過正常范圍1℃。 發熱的分度分型尚無統一標準,一般認為:腋溫37.5~38℃為低熱,38.1~39℃為中度發熱,39.1~40.5℃為高熱,>40.5℃為超高熱;腋溫低于35℃為體溫過低。 臨床上還根據發熱的持續時間和發熱波峰特點將發熱分為短期發熱、長期發熱和不同熱型。 發熱時間持續2周以內稱為短期發熱;發熱時間持續2周以上稱為長期發熱。 小兒常見熱型有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雙峰熱、不規則發熱、波浪熱、雙相熱等。 1.感染性疾病是發熱最常見的病因。各種病原微生物(病毒、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和寄生蟲)引起的機體局部或全身感染均可導致發熱。 2.非感染性疾病 (1)結締組織病與變態反應性疾病:風濕熱、類風濕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變應性亞敗血癥、結節性脂膜炎,以及藥物過敏、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血清病等。 (2)腫瘤與血液病:霍奇金病、惡性腫瘤、郎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癥、以及各種類型白血病等。 (3)免疫缺陷病:先天性低丙種球蛋白血癥、丙種球蛋白亞型缺乏癥、胸腺發育障礙及先天性無胸腺、慢性肉芽腫性疾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脾發育不良等。 (4)產熱、散熱平衡失調:癲癇持續狀態、先天性外胚葉發育不良、甲狀腺功能亢進等。 (5)體溫中樞調節失常:暑熱癥、顱腦損傷、腦瘤、腦發育不全、蛛網膜下腔出血等。 (6)組織破壞或壞死:各種嚴重損傷如大手術后、大面積燒傷、大面積軟組織挫傷等。 發熱僅是一個癥狀學診斷,是許多疾病的重要癥狀之一;臨床上容易作出診斷,但其病因診斷和鑒別診斷才是臨床重點、難點。由于小兒發熱的病因復雜,且有時無明顯的特異性癥狀,往往需要一定時間的仔細觀察,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以及特殊檢查,然后根據檢查結果并結合疾病發展經過,甚至試驗性治療,綜合分析才能最終明確診斷。小兒發熱的熱型不及成人典型,加之近年來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的早期廣泛應用,掩蓋了一些疾病熱型的特異性規律。因此,熱型的特點在一定范圍內雖然對小兒長期發熱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具有一定參考意義,但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鑒別診斷時應注意以下情況: 1.年齡因素年齡不同,引起發熱的病種亦不同;新生兒期以感染性發熱常見,在北方,包被過多也常引起發熱;嬰幼兒期仍以感染性發熱為主,以上感、肺炎、敗血癥、腸道感染最為多見,其次為化膿性腦膜炎、粟粒性肺結核、結核性腦膜炎等;白血病、淋巴瘤及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等少見。兒童期患兒除慢性感染性疾病較多見外,還應考慮結締組織病及各種傳染病。 2.季節和當地流行情況季節、居住地區和流行情況可提供重要線索,如傷寒、副傷寒和瘧疾多見于夏秋季,生活中接觸動物者,應排除某些人畜共患感染性疾病,黑熱病、布氏桿菌病有地方特性,居住疫區或去過疫區應考慮當地流行性疾病。 3.既往史與現患疾病的關系有風濕性心臟病史及先天性心臟病患兒,應考慮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既往診斷結核的患兒要明確是否已治愈,治療是否得當及是否繼發其他器官結核;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敗血癥或遷延性、慢性肺炎史者,可發生肺膿腫或支氣管擴張;有些敗血癥患兒可發生遷延性膿腫,如肝膿腫、縱隔膿腫等。 4.熱型對診斷的意義雖然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一些疾病的熱型已不典型,但未經特殊藥物治療的患兒,其熱型對診斷仍有一定參考意義。 (1)稽留熱發熱持續在39℃以上,每熱體溫波動在1℃以內,可持續數天或數周;多見于傷寒、副傷寒、鼠傷寒沙門氏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大葉性肺炎等。 (2)弛張熱每日體溫波動在2℃以上;多見于敗血癥、局灶性化膿感染、風濕熱、幼年型類風濕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病等。 (3)間歇熱發熱39℃以上,經數小時下降至正常,經一至數天又再次發熱;多見于間日瘧、三日瘧等。 (4)雙峰熱在24小時內有2次波動,形成雙峰;多見于脊髓灰質炎、黑熱病、惡性瘧疾、大腸桿菌敗血癥等。 (5)不規則發熱發熱持續時間不定,體溫波動較大;多見于風濕熱、膿毒敗血癥、細菌性心內膜炎、滲出性胸膜炎、惡性瘧疾等。免疫缺陷病平時表現為低熱,但由于易發生反復感染,在感染急性期為高熱,熱型不規則,以復發性為其特點。 (6)波浪熱體溫在數天內逐漸上升,達到高峰后又逐漸下降至正常,經過一段時間間歇后,再次上升,反復多次呈波浪式;多見于布魯菌病、霍奇金病、周期熱等。 (7)雙相熱發熱持續數天后,僅一至數天熱退期,然后又發熱數天,再次退熱;多見于麻疹、脊髓灰質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細胞性脈絡膜叢腦膜炎等。 (8)長期低熱應考慮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慢性扁桃體炎、副鼻竇炎、慢性腎孟腎炎等。 5.發熱時伴隨癥狀和體征 (l)長期發熱伴咳嗽、氣急、發紺、提示呼吸系統疾病。 (2)長期發熱伴有高顱壓綜合征、腦膜刺激征、頭痛、嘔吐,甚至驚厥、昏迷者,提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顱內出血及腦瘤等。 (3)發熱伴畏寒、寒戰,多見于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和敗血癥。若出現關節腫痛、心臟雜音或心律失常應考慮風濕熱和類風濕病。 (4)發熱伴尿頻、尿痛、尿急等癥狀則提示泌尿系感染。 (5)長期發熱伴皮疹常見變應性亞敗血癥,出血性皮疹見于敗血癥、白血病、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郎格罕組織細胞增生癥等,玫瑰疹見于傷寒患者,此外,風濕熱、類風濕病及系統性紅斑狼瘡亦可伴有皮疹。 (6)發熱伴盜汗常見于結核病;熱退后大汗淋漓見于瘧疾;發熱時伴多汗見于風濕熱;發熱時少汗或無汗見于暑熱癥和外胚葉發育不良。 (7)長期發熱伴淋巴結腫大,局部淋巴結腫痛多見于炎癥和淋巴結核等;全身淋巴結腫大,常見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白血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霍奇金病等。 (8)長期發熱伴肝脾大,肝脾大隨熱程進展而逐漸明顯者,多為敗血癥、傷寒、副傷寒、瘧疾等;若肝脾大合并淋巴結腫大時,多見于布氏桿菌病、白血病、郎格罕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等;以肝大為主者見于病毒性肝炎、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等;以脾大為主者見于慢性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惡性淋巴瘤、黑熱病等,肝炎、溶血性貧血、惡性淋巴瘤、鉤端螺旋體病和瘧疾等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黃疸。 (9)長期發熱伴多系統損害者,應考慮為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等。 6.觀察特殊治療的反應,對部分可疑病例有一定診斷意義。當瘧疾、結核病、傷寒、結締組織病、敗血癥等診斷困難時,可根據試驗治療的效果以協助診斷。
2016-08-06 08:26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2周2個月的寶寶’您自己打的。建議您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健康人的體溫通常維持在口腔溫度37攝氏度,或稍低的水平,(肛溫約高0.5度,腋溫約低0.5度)。一天之中體溫的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1.2度,如果體溫升高或其變化超過這一范圍,即稱之為發熱。發熱的原因,概括分為兩大類:
2016-08-06 08:33
1.感染性發熱:是由于病原體侵犯人體后引起的發熱,是最常見的發熱,如:感冒、膽囊炎、瘧疾等。
2.非感染性發熱:如:惡性腫瘤、損傷出血等。發熱的類型分為:
1.稽留熱:體溫在39℃以上,每日波動范圍不超1℃。
2.弛張熱:體溫高時在39℃以上,低時可接近正常,每日波動范圍很大,高低相差1℃以上。
3.間歇熱:是發熱期與無熱期每隔一、二天交替出現,如:隔日發熱一次的瘧疾等。
4.再發熱又稱回歸熱:指較長的發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發熱時高熱驟起,數日后驟退,數日后又再熱。
5.波浪熱:發熱逐漸上升,逐漸下降,又逐漸上升,再逐漸下降,呈波浪狀。
6.雙峰熱:一日之內熱度上升、下降,對上升下降,每次升降相差在1℃左右。
7.消耗熱:熱度在一天內變動幅度很大高時可達40℃以上,低時又可降至正常以下。
8.不規則發熱:每日發熱高低不等,沒有規律,呈不規則波動。根據發熱的高低又分為高熱與低熱:
1.高熱:指發熱在39攝氏度以上者,常見于各種急性傳染病,如:肺炎、敗血癥等。
2.低熱:是38攝氏度以下的發熱,大多與一些慢性疾病有關,如:結核病、風濕病、慢性肝炎等。低熱而且往往在下午比較明顯,疲勞或其他因素均可加重,休息后又可相對減輕。還可根據發熱熱程的長短分為:
1.短期發熱:指發熱在1~2天至1周左右的短時間發熱,大多見于各種急性傳染病或急性感染等,如:上呼吸道感染、麻疹等。
2.長期發熱:發熱在2周以上或數月,大多見于一些慢性疾病。此外,在發熱的同時,常常伴有身體一些其他癥狀,這一點非常重要,往往能幫助提示引起發熱的可能原因,對疾病的早期診斷有一定啟發:如:
1.發熱伴有頭痛、惡心、嘔吐、昏迷等可能提示神經系統疾病,如:腦膜炎等。
2.發熱伴有咳嗽、咯痰、胸痛、氣急時,應考慮心、肺方面疾病。
3.發熱伴有腹瀉時,大多與食物中毒、痢疾等多見。
4.發熱伴有腹痛,要想到急性腹痛的疾病,如:闌尾炎、腹膜炎等。
5.發熱伴有脅下疼痛或黃疸等要考慮肝炎、膽囊炎等肝膽胰疾病。
6.發熱伴有尿急、尿頻、尿痛或腰痛等,可能與泌尿系感染有關。
7.發熱伴有皮膚粘膜出血點,多見于全身性嚴重感染,如:敗血癥或血液病等。
8.發熱伴有淋巴結腫大,要想到惡性腫瘤,或某些特殊急慢性感染。
發熱,是一個非常常見的癥狀,一旦出現發熱往往預示著某種疾病的發生。特別是突發高熱,來勢兇猛,在小兒還可能出現驚厥等緊急情況,但千萬不可冒然使用退熱劑,因為,某些藥物的使用,在降溫的同時也掩蓋了發熱的熱型,和其他癥狀表現,給診斷帶來不必要的困難,以致延誤治療。因此,一定要記住:凡遇高熱,最好是以冷毛巾在額部,腋窩等處進行冷敷,及時到醫院就診,明確診斷后,再做相應的處理。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達欽 主治醫師
龍崗第二人民醫院萬科城社康中心
其他
內科
-
您好,請問孩子是否有其它的不適?孩子發燒,家長的頭腦可不能跟著發熱,要沉著冷靜,不要驚慌失措胡亂處理,要順序辦好下列幾件事:
2016-08-06 08:40
1、分析一下發熱的原因:大多數發熱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而且以病毒為是最常見,象感冒、流感、麻疹、幼兒急疹、流行性肋腺炎等,其次是細菌感染,象扁桃腺炎、腥紅熱,流行性腦膜炎等,寄生蟲感染有些也有發熱,如瘧疾、黑熱病等,但比較少見;非感染性發熱有中署、脫水、白血病、腫瘤、外傷或手術后等;還有些散熱障礙的疾病,象魚鱗廣泛性皮炎、汗腺缺乏癥等。當然有時不易區別,但把情況弄清后,可提供醫生參考。
2、觀察一下發熱類型:可用家庭常備的體溫表,準確測量腋下體溫、并作好記錄。
37攝氏度以下算正常,
38度以下算低燒、
38--39度叫中度發燒,
39度以上叫高燒,還要看看發熱持續的時間,伴隨發熱還有哪些癥狀等。
3、不要濫用抗生素:多數家庭都常備抗生素,孩子一發熱,馬上就給用上各種抗生素。這是不合適的,其一是抗生素多數對病毒無作用,反而能抑制人體的免疫功能;其二是發熱本身是人體抗病能力消滅致病因素的正常反應,你用藥物殺滅了細菌病毒,就會影響吞噬細胞的增殖和抗體的產生,影響機體抗病能力的增強,所以不要過早應用抗生素。
4、慎用解熱退燒藥:低燒或中度發燒一般不用退燒藥,因為過早退熱也會影響免疫功能的建立,而且藥物退熱常會引起大汗、虛脫等不良反應。高燒時也要慎重用藥,控制在能達到降溫的最小劑量就可以了,不要連續服用,半歲以內的幼兒更要謹慎。
5、提倡物理降溫:物理降溫要比藥物化學降溫安全得多。可用涼毛巾敷前額,或在頭頸部加冰袋,也可用酒精擦浴患兒頭、胸、四肢、手掌。沒有酒精,可用于54°的白酒代替,同樣能達到散熱降溫的作用。
6、預防高熱驚厥:高熱39°以上,有些嬰幼兒就可能出現驚厥,表現為意識喪失、口眼歪斜、頸項強直、面部、四肢肌肉抽動、屏氣、面色發青等,這是由于3歲以前的嬰幼兒的神經中樞調節功能尚不健全、不穩定、應激性偏高造成的,近年發現,當小兒發熱至38度時,可按每公斤體重0.2毫克給服安定,8小時后熱不退再給第二劑,有較好地預防高熱驚厥的作用,一般不用第3劑。對于有過高熱驚厥史,可低鈣、癲癇的病兒,更應及時給安定預防驚厥發生。
7、其他:發熱小兒應多喂水、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和空氣流通。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患兒體溫高不退或者退而復升,應去醫院就醫,明確診斷后,按醫生的醫囑治療。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海龍 醫師
邢臺市威縣第二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內科
-
您好,請問孩子是否有其它的不適?孩子發燒,家長的頭腦可不能跟著發熱,要沉著冷靜,不要驚慌失措胡亂處理,要順序辦好下列幾件事:
2016-08-06 08:48
1、分析一下發熱的原因:大多數發熱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而且以病毒為是最常見,象感冒、流感、麻疹、幼兒急疹、流行性肋腺炎等,其次是細菌感染,象扁桃腺炎、腥紅熱,流行性腦膜炎等,寄生蟲感染有些也有發熱,如瘧疾、黑熱病等,但比較少見;非感染性發熱有中署、脫水、白血病、腫瘤、外傷或手術后等;還有些散熱障礙的疾病,象魚鱗廣泛性皮炎、汗腺缺乏癥等。當然有時不易區別,但把情況弄清后,可提供醫生參考。
2、觀察一下發熱類型:可用家庭常備的體溫表,準確測量腋下體溫、并作好記錄。
37攝氏度以下算正常,
38度以下算低燒、
38--39度叫中度發燒,
39度以上叫高燒,還要看看發熱持續的時間,伴隨發熱還有哪些癥狀等。
3、不要濫用抗生素:多數家庭都常備抗生素,孩子一發熱,馬上就給用上各種抗生素。這是不合適的,其一是抗生素多數對病毒無作用,反而能抑制人體的免疫功能;其二是發熱本身是人體抗病能力消滅致病因素的正常反應,你用藥物殺滅了細菌病毒,就會影響吞噬細胞的增殖和抗體的產生,影響機體抗病能力的增強,所以不要過早應用抗生素。
4、慎用解熱退燒藥:低燒或中度發燒一般不用退燒藥,因為過早退熱也會影響免疫功能的建立,而且藥物退熱常會引起大汗、虛脫等不良反應。高燒時也要慎重用藥,控制在能達到降溫的最小劑量就可以了,不要連續服用,半歲以內的幼兒更要謹慎。
5、提倡物理降溫:物理降溫要比藥物化學降溫安全得多。可用涼毛巾敷前額,或在頭頸部加冰袋,也可用酒精擦浴患兒頭、胸、四肢、手掌。沒有酒精,可用于54°的白酒代替,同樣能達到散熱降溫的作用。
6、預防高熱驚厥:高熱39°以上,有些嬰幼兒就可能出現驚厥,表現為意識喪失、口眼歪斜、頸項強直、面部、四肢肌肉抽動、屏氣、面色發青等,這是由于3歲以前的嬰幼兒的神經中樞調節功能尚不健全、不穩定、應激性偏高造成的,近年發現,當小兒發熱至38度時,可按每公斤體重0.2毫克給服安定,8小時后熱不退再給第二劑,有較好地預防高熱驚厥的作用,一般不用第3劑。對于有過高熱驚厥史,可低鈣、癲癇的病兒,更應及時給安定預防驚厥發生。
7、其他:發熱小兒應多喂水、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注意口腔衛生,保持室內溫度、濕度和空氣流通。
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患兒體溫高不退或者退而復升,應去醫院就醫,明確診斷后,按醫生的醫囑治療。
-
-
回答6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浩慶 醫師
肇慶市大旺開發區醫院
一級
全科
-
醫生建議:根據您的描述告訴您,導致發熱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由于感染的原因導致的,需要抽血查一下血常規看看的
2016-08-06 0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