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兒童鼻炎是兒童常見的疾病,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感染、過敏、免疫功能異常等。治療方法包括避免誘因、鼻腔沖洗、藥物治療、免疫治療等。鼻炎和哮喘存在一定關聯。 1.遺傳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過敏性疾病患者,兒童患鼻炎的風險可能增加。 2.環境因素:空氣污染、花粉、塵螨等可能刺激鼻腔黏膜,引發鼻炎。 3.感染:病毒、細菌感染可導致鼻炎發作。 4.過敏:對某些物質過敏,如食物、動物毛發等,易誘發過敏性鼻炎。 5.免疫功能異常:兒童自身免疫功能不完善,也可能引發鼻炎。 6.鼻炎與哮喘的關系:鼻炎患者的氣道敏感性較高,容易發展為哮喘;同時,哮喘患者也常伴有鼻炎癥狀。 總之,兒童鼻炎需要綜合治療,家長要注意孩子的生活環境和飲食,避免接觸過敏原。如癥狀嚴重,應及時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
2024-10-14 11:3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你好:小兒尿床即遺尿癥。是指3歲以上的小兒入睡后還不能控制排尿,從而不自覺的尿床。習慣性遺尿會使孩子虛弱,影響身體健康和智力發育,經常尿床還會給家庭帶來煩惱。??小兒遺尿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功能性的,二是器質性的,絕大多數小兒尿床是功能性的,是由于大腦皮層高級中樞功能性失調引起的。常見原因是精神因素,如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突然驚嚇,恐懼羞怯,對新環境不適應,以及自幼沒有養成夜間把尿的習慣等。少數小兒尿床是器質性的,常由于脊柱裂、脊髓炎、脊髓損傷、癲癇、大腦發育不全、膀胱容積較小、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結石、包莖、肛裂、蟯蟲病等引起。對器質性疾患,應及時請醫生診治,疾病治愈,遺尿也就痊愈了。對于功能性遺尿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遺尿,尿床是不自覺的,父母應同情,體貼和幫助,決不能打罵厭棄孩子。②解除精神負擔,3歲以后的小兒,已開始懂事了,家長應該對孩子勸說,安慰,使孩子知道這是暫時性的功能失調,可以治愈,從而解除精神負擔,建立治愈的信心。⑧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不讓孩子白天玩得太累,中午睡1—2小時,下午四時以后,不給孩子流質飲食,晚飯少喝湯水,睡前讓孩子小便一次,夜間可叫醒兩次,讓孩子起來小便,堅持一段時間,形成條件反射,也就養成了習慣,使絕大多數孩子都可以治好,對較頑固者,也可以用藥物或針灸治療。
2024-10-14 11:38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您好: 新生兒剛出生時體溫(肛溫)在37.6℃~37.8℃之間。由于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尚不完善,加之環境溫度一般偏低,小兒生后體溫明顯下降,生后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體溫可下降2℃~3℃,以后再逐步回升,波動在36℃~37℃之間。因此,應特別注意小兒所在環境溫度的高低,正常新生兒出生后最初二天室溫以33℃為宜,以后逐漸下降;而早產兒最初一段時間則以34℃~35℃為宜,以后逐漸降低,降低的速度比正常兒要慢(按醫囑進行)。同時要注意小兒的衣被厚度要適當,以保持小兒手腳溫暖而又不出汗為宜。 但也有少數新生兒在生后3~5天內會出現所謂“脫水熱”或稱“一次性發熱”,體溫可升至39℃~40℃,往往持續幾個小時甚至1~2天,新生兒可伴有面部發紅、皮膚干燥、哭鬧不安等,這是由于水分攝入過少、室溫過高或衣被太厚所致。一般通過多喂母奶或喂點溫的白開水后,體溫會很快就降下來。如果經上述處理而體溫持續不降則應找醫生看。
2024-10-14 11:38
-
-
回答4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申蘭闊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醫生建議: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因為鼻炎和哮喘,是同一氣道,同一疾病,都和過敏有密切的關系追問:怎么治療醫生回答:主要是避免一些常見的過敏原,同時給予藥物控制
2024-10-14 11:38
-
-
回答5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尹君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耳鼻喉科
-
臨床特征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米粒大小,疼痛明顯;手掌或腳掌部出現米粒大小皰疹,臀部或膝蓋偶可受臨床特征累.皰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頭疼等狀.醫生通常能根據病人的年齡,病人或家長的訴說的癥狀,及檢查皮疹和潰瘍來鑒別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潰瘍.可將咽拭子或糞便標本送至實驗室檢測病毒,但病毒檢測需要2-4周才能出結果,因此醫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項檢查.依據: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確診時須有病原學的檢查依據.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數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主要侵犯5歲以下的寶寶.手足口病常常表現為:患兒口腔內頰部,舌,軟腭,硬腭,口唇內側,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陰等部位,出現小米粒或綠豆大小,周圍發紅的灰白色小皰疹或紅色丘疹. 疹子“四不像”:不像蚊蟲咬,不像藥物疹,不像口唇牙齦皰疹,不像水痘. 口腔內的皰疹破潰后即出現潰瘍,常常流口水,不能吃東西. 臨床上不癢,不痛,不結痂,不結疤. 患兒尿黃. 重疹患兒可伴發熱,流涕,咳嗽等癥狀. 手足口病一般一周內可康復,但如果此前皰疹破潰,極容易傳染.手足口病具有流行強度大,傳染性很強,傳播途徑復雜特點.病毒可以通過唾液飛沫或帶有病毒之蒼蠅叮爬過的食物,經鼻腔,口腔傳染給健康兒童,也可因直接接觸而傳染. 手足口病是一種腸道病毒病,潛伏期一般3-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癥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個部位.由于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于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皰疹,皮疹不癢,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后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渾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一般無疼痛及癢感,愈合后不留痕跡.手,足,口病發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現.水皰及皮疹通常會在一周內消退.
2024-10-14 1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