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水瘡等病癥常見病原菌及流行情況如何
祖國醫學稱黃水瘡、滴膿瘡、爛皮 野瘡、香瓣瘡等。對于本癥病原菌,文獻上的記載常不一致,世界各地皆以葡萄球菌感染較為常見,且常造成大流行。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開達 主治醫師
九江泌尿科醫院
皮膚病科
-
黃水瘡等病癥的病原菌常見的是葡萄球菌,世界各地葡萄球菌感染較為常見,且易造成大流行。其發病機制、癥狀表現、診斷方法、治療手段及預防措施等都值得關注。 1.發病機制:主要是病原菌侵襲皮膚,導致炎癥反應。 2.癥狀表現:初起為紅斑或水皰,很快變為膿皰,皰壁薄易破,流出黃色膿液,結成膿痂。 3.診斷方法:根據皮損特點、膿液涂片檢查等可明確診斷。 4.治療手段:外用莫匹羅星軟膏、夫西地酸乳膏等,病情嚴重者口服抗生素如頭孢呋辛酯片。 5.預防措施: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避免搔抓,增強自身免疫力。 總之,對于黃水瘡等病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并做好預防工作,有助于減少其發生和傳播。
2016-08-27 13:3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助理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丘疹性蕁麻疹。
2016-08-27 13:37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實習醫生
九江泌尿科醫院
全科
-
膿皰瘡的初期皮膚上可有散在米粒或黃豆大小的紅斑有瘙癢或灼熱感,很快發展為水皰,晶瑩透亮以后逐漸變混濁
2024-10-10 07:55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