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李博維 主治醫師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一科
-
您好,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是全身性動脈粥樣硬化在肢體局部表現,是全身性動脈內膜及其中層呈退行性、增生性改變,使血管壁變硬,縮小、失去彈性,從而繼發血栓形成,致使遠端血流量進行性減少或中斷。可發生于全身各主要動脈,多見于腹主動脈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動脈。發生在腎動脈以下的腹主動脈與兩髂總動脈者稱為Leriche綜合征。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病因:目前對本病的發病原因還不明了,可能是綜合因素導致發病。類代謝紊亂:應用高膽固醇和動物脂肪飲食給家兔等動物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糖尿病者可見經常發生動脈硬化,而且起病較早,同時高脂血癥者未必都會患動脈粥樣硬化癥,這在近年的研究已得到證實,可能與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高,比例未見失調,或與載脂蛋白比例失調等有關。血栓生成說:有人認為動脈粥樣硬化斑系血凝塊之誤,并無脂質潴留在血管壁,但此說雖難以證實,然而,可看到血栓形成,纖維蛋白堆積和纖維蛋白的溶解,在本病的發病中是起一定作用的。動脈壁血供改變:正常的動脈血管營養來源有:血管滋養管分支穿過外膜,但不進入內膜。血管腔內營養物質直接供應內膜,當動脈一旦出現病變,則毛細血管形成并穿進內膜,與血管滋養管分支吻合,伸到血管腔內,若壓力改變或支撐組織壞死,這些血管即破裂,引起內膜下小出血,其結果引起脂肪變性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動脈壁異常負載:高血壓病人的動脈粥樣硬化,其發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且血壓的高,低與動脈硬化及組織學改變的程度成正比,高壓血流對動脈壁產生張力性機械性損傷,促使局部血栓形成,脂肪變性沉積物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遺傳因素:如同一家族或同胞兄弟本病發生率較其他人高,應引起重視。感染:近年來,感染因素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病中的作用,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重視,感染可以引起血管壁細胞功能改變,血管通透性改變,以及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血管壁,激活補體進一步損傷血管內膜,都可促使血栓形成,另外感染影響脂質代謝也可促使動脈硬化。其他:肥胖,糖尿病,維生素缺乏,微量元素平衡失調等因素,都與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的關系。
2016-10-15 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