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龔峻梅 副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腫瘤科/血液病科
-
你好,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于1953年才被首次描述,當時Kosenew等稱之為“不典型的夏令水皰病”。1961年,Magnus等確定它是一獨立的卟啉病并命名為EPP。紅細胞生成性原卟啉病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患者大多在3~5歲內起病,男性多于女性,特征是日曬后5~30min局部產生強烈的燒灼感、針刺感或瘙癢,數小時后皮膚出現紅斑和高度水腫,嚴重者有丘疹、水皰、紫癜和血皰,類似種痘性水皰病,繼而形成糜爛、黑色厚痂或奇異的線狀結痂。病程持續數天至幾周。常累及鼻、唇紅緣和耳翼等處。患者一般無全身癥狀。胡蘿卜素對本病有效。另外,還可試用維生素E、多種維生素B,對有肝損害、膽囊炎和膽石癥者進行對癥處理。
2016-11-18 19:18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卟啉病? 卟啉是血紅素生物合成的中間代謝產物,與鐵鰲合成血紅素再與珠蛋白結合成血紅蛋白,其間經過一系列特異性酶的作用。卟啉病(porphyria)又稱紫質病,系由血紅素生物合成途徑中特異酶缺乏所致的一種卟啉代謝紊亂代謝病,可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兩類。 主要累及神經系統和皮膚,臨床主要有光敏性皮膚損害、器質性肝病及神經系統功能障礙等三大癥狀群。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