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家醫院治療多動癥效果比較好
我有個小侄子,他們一家在成都,現在12歲,小時候很聽話的,差不多到7歲左右開始多動,成績差,不聽話,一上課就要亂動,有時候還影響班上同學上課,經常會出口成臟。我們跟他說要受課堂紀律,基本上他是沒聽進,一般第一天晚上教育過,第二天上課就又忘記了,好像從來沒有記到心里去的樣子。沒辦法,老師喊我們去醫院看看孩子是不是多動癥?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震 主任醫師
九江泌尿科醫院
兒科
-
多動癥的兩個突出表現:活動過多和注意力分散。多動癥的孩子從小就比較難帶。有的母親回憶,孩子在胎兒時期胎動就很歷害,出生以后更顯得活潑,不安寧,手腳亂動甚至在吃奶時候也不安靜,喂養困難,老哭,難以入睡。睡著以后又易醒, 早晨醒的又特別早;有的則是睡的很死,難以喚醒。但醒來就立即要起床。學走路時也是慌張跌倒。老是翻弄可能得到的東西,不是拆壞玩具就是打翻碗盆。 大人一不留神他就已做出了一些讓人想不到的事情。與此同時他們的注意力停留在一個事物的時間很短,很容易被外界的聲響等刺激所分散,而這種注意力分散是不自覺的,不能控制的。這些孩子做游戲時不能全神貫注,常常半途而廢;往往不經思考就行動,非常沖動。沒有耐心,在做集體游戲時,常常會突然跑上前去進行破壞。他們的情緒很不穩定,會突然大哭,又會在幾分鐘以后象沒事人一樣又說又笑。 造成多動癥的原因多種多樣。專家認為,多動癥是一種行為障礙,它又被稱為輕微腦功能障礙或輕度腦損傷。可能造成孩子多動癥的原因有內、外因兩種。 內因包括遺傳的作用——因為學者們發現患兒的親屬中患多動癥的人要比其它家庭的人多。還有些孩子在出生時或母親懷孕時出現過宮內感染、缺氧,出生時的窒息等,可能造成了大腦的損害。外因也很多:父母關系不好,孩子學習困難、或學習壓力過重等都可減弱腦的調節功能,促使多動癥的發生和持續。還有剖腹產的孩子容易出現多動癥,出生后營養過度也會導致多動癥,其他還有鉛中毒等原因。多動癥的具體原因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如何區別孩子是多動癥還是只是好動? 〈1〉注意力與興趣的關系:多動癥兒童無一興趣愛好,無論何時何地,不能較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損癥狀。而好動的孩子做他所喜歡的事能專心致志地去做,并討厭別人的干涉和影響,他上課及做功課時表現不安寧,主要是因為對學習缺乏興趣。 〈2〉行動的目的性、計劃性及系統性:好動的孩子的行動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計劃及安排。多功癥患兒的行動常呈沖動式、雜亂,有始無終。 〈3〉自制能力:好動的孩子在嚴肅的、陌生的環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安分守己不再胡亂吵鬧。多動癥患兒卻無此能力,常被指責為"不識相"。
2017-06-23 15:4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實習醫生
九江泌尿科醫院
全科
-
您好,兒童多動癥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為異常疾病。這種疾病癥狀主要表現為: 一、注意障礙,即注意力不集中,主動注意減退,被動注意增強。 二、活動過度,明顯地活動過多,過分地不安靜,喜歡通過各種工作來引起別人注意。 三、沖動性,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事物刺激。 四、學習困難,智力表現正常,但由于其他癥狀影響,導致無法將精力用于學習。 五、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有半數左右患兒可見有神經系統軟體征,表現為快速輪替動作笨拙,共濟活動不協調等,部分患兒可有視覺-運動障礙、空間位置覺障礙等。 針對多動癥要先分析病因,孩子是否有過輕微腦組織損害、是否存在遺傳因素、腦內神經遞質代謝是否異常、是否有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糖代謝障礙、是否缺乏微量元素、生活環境是否有污染或有中毒可能、是否由于對食物產生變態反應(尤其食物中所含添加劑,人造色素,調味品,防腐劑)。此外,學校和家長對待孩子的某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而造成的兒童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2017-06-23 15:40
-
-
回答3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助理醫生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全科
-
您好,兒童多動癥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癥(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征,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為異常疾病。這種疾病癥狀主要表現為: 一、注意障礙,即注意力不集中,主動注意減退,被動注意增強。 二、活動過度,明顯地活動過多,過分地不安靜,喜歡通過各種工作來引起別人注意。 三、沖動性,情緒不穩定,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事物刺激。 四、學習困難,智力表現正常,但由于其他癥狀影響,導致無法將精力用于學習。 五、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有半數左右患兒可見有神經系統軟體征,表現為快速輪替動作笨拙,共濟活動不協調等,部分患兒可有視覺-運動障礙、空間位置覺障礙等。 針對多動癥要先分析病因,孩子是否有過輕微腦組織損害、是否存在遺傳因素、腦內神經遞質代謝是否異常、是否有維生素缺乏、食物過敏、糖代謝障礙、是否缺乏微量元素、生活環境是否有污染或有中毒可能、是否由于對食物產生變態反應(尤其食物中所含添加劑,人造色素,調味品,防腐劑)。此外,學校和家長對待孩子的某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而造成的兒童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
2017-06-23 1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