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中醫里的失音,又稱“喑”,是指發聲困難、聲音嘶啞甚至完全不能發聲。其成因較為復雜,常見的有外感邪氣、肺氣不宣、肺腎陰虛、肝郁氣滯、氣血不足等。 1. 外感邪氣:多因外感風、寒、熱等邪氣侵襲,導致肺氣失宣,咽喉不利,出現失音。比如感受風寒后,寒邪凝滯,肺氣閉郁。 2. 肺氣不宣:情志不暢,郁怒傷肝,肝氣犯肺,導致肺氣郁閉,也會引發失音。 3. 肺腎陰虛:久病傷陰,或勞傷過度,導致肺腎陰虛,虛火上炎,灼傷咽喉,聲音嘶啞。 4. 肝郁氣滯:長期精神壓抑,肝郁氣滯,氣郁化火,上灼咽喉,影響發聲。 5. 氣血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之后,氣血虧虛,不能濡養咽喉,導致失音。 總之,中醫治療失音會根據具體的病因和癥狀進行辨證論治,采用中藥調理、針灸等方法,幫助恢復正常發聲。同時,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用嗓,保持心情舒暢。
2024-10-17 18:26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華 主任醫師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腫瘤科
-
中醫稱失音為“暴”,引起發病的原因有外感和內傷,并要分清虛實。突然失音多為感受風寒,發病緩慢則多因精氣傷,前者屬肺臟,后者屬腎臟。
2024-10-18 0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