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傷寒的確診通常需要綜合多種檢查,包括血液檢查、糞便檢查、細菌培養、血清學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 1.血液檢查:通過血常規可發現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2.糞便檢查:能發現傷寒桿菌。 3.細菌培養:血培養、骨髓培養、糞便培養等,若培養出傷寒桿菌有助于確診。 4.血清學檢查:肥達反應檢測血清中抗體的滴度,對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 5.影像學檢查:如腹部 B 超,可了解肝膽等臟器情況。 綜合運用上述多種化驗檢查方法,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能夠較為準確地診斷傷寒。一旦確診,應及時在正規醫院接受規范治療。
2024-10-15 16:2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池曉玲 主任醫師
廣東省中醫院
三級甲等
肝病專科
-
傷寒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診斷并不困難。診斷主要根據以下幾點。 1、流行病學 發現現癥傷寒病人或慢性帶菌者,通過食物或水傳播,衛生條件差,流行多在夏秋季。 2、體征鑒別 (1)發熱,稽留高熱為主要熱型。起病第一周體溫呈階梯形上升,≥40℃。少數病人熱型呈弛張熱或不規則熱型,發熱持續在10~14 d以上。 (2)消化道癥狀,可有食欲不振、腹脹、便秘,少數病人以腹瀉為主。 (3)神經系統癥狀,病人可有精神恍惚、表情淡漠(無欲貌)、呆滯、反應遲鈍、聽力減退(重聽),重者可出現譫妄、昏迷或腦膜刺激征(虛性腦膜炎)。 (4)循環系統癥狀,常有相對緩脈或重脈。 (5)肝脾腫大,病程第一周末在側臥位可能觸及脾臟,質軟且有壓痛,此為傷寒早期的重要體征之一,具有診斷價值。肝亦腫大,質軟有壓痛。ALT可升高。 (6)玫瑰疹,在病程第7~1 3d,在胸腹部可見淡紅色小斑丘疹。直徑2~4mm,壓之褪色,多在l0個以下。 (7)傷寒舌,舌苔黃、厚、膩,舌邊無苔,舌質紅絳。 (8)腸出血,多發生在病程第2~3周,輕重不一,從大便隱血陽性直至大量便血。 (9)腸穿孔,為本病最為嚴重井發癥,多見于病程第2~3周,好發于回腸末段。發生腸穿孔前常有腹痛或腹瀉、腸出血等。穿孔發生時。突然腹痛、冷汗、脈快、體溫和血壓下降,隨后出現腹部壓痛、反跳痛、腹肌強直等腹膜炎征象。 (10)中毒性心肌炎,見于病程第2~3周,有嚴重毒血癥、第一心音低鈍、早搏、血壓下降等。心電圖可有P—R間期延長、ST段下降或平坦以及T波改變等。 3、實驗室檢查 (1)血像 白細胞減少,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細胞減少。 (2)傷寒桿菌培養 ①血培養:以病程第1周陽性率80%~90%; ②糞培養:以第3~5周陽性率最高,可達85%; ③骨髓培養:第1周陽性率90%,第5周陽性率仍可達50%左右; ④尿培養:于病程第3~4周行尿培養,陽性率25%左右。 4、免疫學診斷 ①肥達反應:一般認為“O”凝集價>1:80;“H”凝集價> 1:160;甲、乙、丙副傷寒桿菌“H”凝集價,各>1:80才有診斷價值。一般“O”抗體比“H”抗體出現為早,后者存在時間較長。如果只有“O”抗體增高,而“H”抗體不高,見于傷寒早期;只有“H”抗體增高,而“O”抗體不高,可能不久前患過傷寒或注射過傷寒桿菌預防接種;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藥物,因細菌迅速被消滅,故抗體常不增高。某些疾病如慢性肝炎、風濕病、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血吸蟲病,旋毛蟲病等,因人體免疫功能紊亂所產生的免疫球蛋白可導致假陽性反應,而全身情況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缺乏者可出現假陰性。 ②被動血凝試驗(PHA):用傷寒桿菌菌體抗原致敏紅細胞,使之與被檢血清反應,國外報道陽性率為可達98.35%,假陽性率低,診斷傷寒的特異性與敏感性優于肥達反應。 ③酶免疫吸附試驗(ELISA):用ELISA法檢測傷寒患者Vi抗原,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檢測傷寒桿菌蛋白抗原,敏感性87.7%,特異性89.04%。國內有人用ELISA法檢測傷寒病人尿液中菌體多糖抗原,確診者陽性率94.4%。
2024-10-15 1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