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中醫認為失眠癥的發生與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勞逸失調、病后體虛、環境不適等有關。通過調理臟腑氣血、平衡陰陽來改善睡眠。 1.情志失調:長期焦慮、抑郁、惱怒等不良情緒,導致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擾動心神。可通過疏肝理氣、清熱瀉火的方法調理,如服用丹梔逍遙丸。 2.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釀生痰熱,上擾心神。需注意飲食清淡,適量食用山楂、神曲等幫助消化,或服用保和丸。 3.勞逸失調:過度勞累或過度安逸,均會影響氣血運行。合理安排作息,適度運動,必要時服用歸脾丸調理。 4.病后體虛:久病之后,氣血虧虛,心神失養。可食用大棗、桂圓等補氣血之物,或服用八珍湯。 5.環境不適:居住環境嘈雜、過熱過冷等,影響心神安寧。改善環境,保持安靜舒適。 中醫治療失眠癥注重整體調理,需根據個人具體情況辨證論治。同時,患者自身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
2024-10-17 12:08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黃琳 主任中醫師
廣東省第二中醫院
三級甲等
心血管內科
-
中醫藥治療失眠有悠久的歷史和肯定的療效。關于“失眠癥”,中醫古籍記載有“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等名稱。認為“不寐”的病因機理主要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在《雜病源流犀濁。心。不寐多寐源流》記載:“不寐,心血虛而有熱病也,然主病之經,雖專屬心,其實五臟皆兼及也......”,所以,是多個臟腑功能失調引起。人體血之來源,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于心,則心得所養;受精于肝,則肝體柔和,統攝于脾,則生化不息。因此,氣血旺盛、臟腑功能協調及陰陽平衡,則神志安寧,若思慮、勞累傷及臟腑,則心神失養,神不內守,導致不寐。心血管疾病因病程長、反復發作、病情復雜、癥狀較重的特點而影響患者的心理,失眠時常伴有焦慮、恐懼、煩躁等癥狀,我們在臨床上治療心血管病患者的失眠癥往往從心、肝辨證論治,用疏肝、平肝、養心、調心、安神等法則,辯證治療可以取得較好臨床效果。
2024-10-17 1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