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躁狂癥的引發通常與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神經內分泌因素、環境因素等有關。 1.遺傳因素:家族中有躁狂癥患者,其親屬患病的風險會增加。 2.生物學因素: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失衡,如多巴胺、5-羥色胺等分泌異常。 3.心理社會因素: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如失業、失戀、親人離世等,長期的高壓力狀態也可能引發。 4.神經內分泌因素: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疾病可能影響情緒調節。 5.環境因素:不良的生活環境,如長期處于嘈雜、混亂的環境中。 總之,躁狂癥的發病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精神科就診,接受專業的診斷和治療。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碳酸鋰、丙戊酸鈉、卡馬西平等,以及心理治療等。同時,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調節情緒,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心態。
2024-10-14 12:02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肖磊 主任醫師
蕪湖婦科醫院
其他
心理治療科
-
躁狂癥并不是由單獨病因引起,是由生物、社會、心理三大因素共同影響。而生物學因素是其中的主要原因。生物學因素包括多種——遺傳因素,神經遞質的改變,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等等。有的患者由于神經內分泌功能紊亂,出現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軸的功能失調。使血液中皮質醇的水平比正常人高,同時其血漿中皮質醇晝夜周期波動規律發生紊亂,從而導致躁狂癥發作;有的患者因為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功能異常,導致體質的神經遞質發生改變,同樣可能引發躁狂癥。 此外,心理因素同樣具有一定的影響。例如循環型性格的人,愛交際、性格開朗、興趣廣泛,而且好動、易興奮,對自身要求高,生活中容易產生壓,變得多愁善感;與其他人相比,這類型性格的人稍受刺激,就容易發展為躁狂癥。 除了上述兩種因素外,社會因素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傳銷活動,更容易引發躁狂癥。傳銷就是通過各種洗腦、宣傳,向大眾灌輸他們的觀念,讓大家幻想自己日后可能因此成為百萬富翁、億萬富翁。在這種利益的誘惑下,很容易促發體內的躁狂特質,演變成躁狂癥。
2024-10-14 16: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