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薛祖洋 醫師
冠縣人民醫院
二級甲等
兒科
-
血友病治療可能產生多種副作用,包括出血風險、感染、藥物不良反應、免疫反應、血栓形成等。 1. 出血風險:在治療過程中,如果凝血因子補充不足或治療不及時,仍可能出現自發性出血,如關節腔出血、肌肉出血等。 2. 感染:輸注凝血因子等血制品可能增加感染的機會,如病毒感染(如乙肝、丙肝、HIV 等)、細菌感染。 3. 藥物不良反應:使用止血藥物如氨甲環酸,可能出現惡心、嘔吐、頭暈等不適。 4. 免疫反應:長期接受凝血因子治療,可能產生抑制物,影響治療效果。 5. 血栓形成:在某些情況下,過度補充凝血因子可能導致血栓形成。 總之,血友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密切監測,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治療方案,以減少副作用的發生。患者也應遵循醫囑,定期復查。
2024-10-17 17:34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馮瑩 主任醫師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三級甲等
血液內科
-
雖然血友病患者并不需要長期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但長期注射因子補充試劑仍存在不小的風險。上文已經提到長期注射血漿制劑容易感染血源傳播性疾病,但補充凝血因子最棘手的副作用是容易產生抑制物,一旦產生抗體有時花上百萬元也無法消除。 基因重組和非基因重組的制劑都可能產生同種抗體,這種抗體往往是對同種的異體蛋白產生的抗體,即使更換了其他的因子也難以消除。我國大概有5%的血友病人產生了這種抑制物。這些病人在產生抗體之前每周注射1-2支制劑就可以了,現在則要用到三四倍的量,治療費用也相應的增加。更可怕的是產生抗體的病人出血的風險也在升高,增加的劑量還不一定能止血,治療難度非常大。產生抗體的機制比較復雜,目前認為這種現象和基因變異可能有關,也有可能關聯著某一些特定群體也有關。
2024-10-18 00:35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