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谷印亮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理療科
-
造成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原因主要有妊娠分娩、年齡增長、肥胖、長期腹壓增加、盆底組織先天發育不良等。 1.妊娠分娩:懷孕時子宮增大,對盆底肌肉造成壓迫,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會對盆底肌肉、筋膜、韌帶等造成過度牽拉和損傷。 2.年齡增長:隨著年齡的增加,盆底肌肉和筋膜等組織會逐漸松弛,支持力量減弱。 3.肥胖:體重過重會增加腹部壓力,長期作用于盆底,導致盆底功能障礙。 4.長期腹壓增加:如慢性咳嗽、長期便秘、重體力勞動等,使腹壓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影響盆底功能。 5.盆底組織先天發育不良:部分人由于先天盆底組織結構異常,容易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 總之,多種因素可能單獨或共同作用導致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如控制體重、避免長期腹壓增加等。如有相關癥狀,應及時就醫。
2024-10-14 12:53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穎琳 主任醫師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
三級甲等
婦產科圍產???/p>
-
造成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原因有很多,與年齡、遺傳、藥物、生活方式等因素有關。目前公認的一個確定因素是與妊娠分娩有關。妊娠及陰道分娩是生育年齡婦女患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2024-10-15 06:00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產后盆底肌肉損傷? 妊娠期重力主要作用在盆底肌肉上,加上子宮重力日益增加,所以盆底肌由于處在持續受壓中而逐漸松弛。分娩的過程同樣不可避免地對盆底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這些因素累積起來,容易在產后出現盆底功能障礙。根據統計分析,我國女性有一半的人在分娩后就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