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江又平 主治醫師
張家口市宣化區婦幼衛生保健站
其他
全科
-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是一種食管神經肌肉功能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食管下括約肌高壓和食管蠕動減弱,導致吞咽困難等癥狀。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內鏡治療、手術治療等。 1. 藥物治療:常用藥物有硝苯地平、硝酸異山梨酯、地西泮等,可緩解食管下括約肌痙攣,改善吞咽困難癥狀,但效果可能有限。 2. 內鏡治療:如內鏡下球囊擴張術、肉毒桿菌毒素注射等。球囊擴張術通過擴張食管下括約肌,使其松弛;肉毒桿菌毒素注射可抑制神經肌肉傳遞,減輕癥狀。 3. 手術治療:對于病情嚴重、其他治療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選擇Heller 肌切開術,切開食管下括約肌的肌肉,改善食管排空。 4. 生活方式調整:患者應少食多餐,避免進食過快、過冷或過熱的食物,進食后適當活動。 5. 心理調節:由于疾病可能影響生活質量,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應積極進行心理調節。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方法多樣,患者應根據自身病情,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以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
2024-10-14 12:5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岳輝 主任醫師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消化內科
-
食管賁門失弛緩癥主要的治療手段有:內科療法、內鏡下治療:食管擴張療法、食管鏡下置入舒緩型擴張器以及內鏡下隧道內肌切開術(POEM)、外科手術療法等。通過各種手段解除LES痙攣,減輕病人吞咽困難、食物反流、胸骨后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1) 一般治療:注意飲食習慣,少食多餐,以進食柔軟而高熱量食物為主,細嚼慢咽,避免過冷過熱及刺激性食物。飯后1一2h內避免臥位,睡眠時應采取高枕位。晚期病人注意靜脈補充能量、維生素及水、電解質,及時糾正水、電解質以及酸堿平衡紊亂。對于精神緊張的病人,可,以心理治療和適當使用鎮靜劑。 2) 藥物治療:主要有鈣通道阻滯劑、硝酸酯類或抗膽堿能藥物。能有效地降低LES壓力并可暫時緩解吞咽困難,但不能改善食管蠕動。餐前15~45min舌下含服10~30mg硝苯地平或5~20mg硝酸異山梨酯,亦可在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或口服雙環胺30mg可使痙攣解除。溴苯胺太林20~40mg靜滴可使食物排空。藥物治療適用于病程早期食管還未出現擴張者。 3) 內鏡下微創治療:包括內鏡下水囊擴張術、內鏡下可回收支架短期擴張術,最新進展的內鏡下手術為內鏡下隧道內肌切開術(POEM)。 4) 外科手術療法:當內科治療無效時可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主要手術方式為Heller氏手術及相關的改良手術。外科手術的主要適應證為內科治療失敗者、無法進行內鏡下治療者以及內鏡下治療失敗者;主要禁忌證為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精神性賁門失弛緩癥等。
2024-10-15 01:44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賁門失弛緩癥? 由于食道下端肌層的運動障礙引起此處的食道壁無法松弛,造成食物通過障礙,胸部食道擴張呈S狀,這種情況稱為賁門失弛緩癥。以食管缺乏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LES)松弛不良為特征。目前多認為迷走神經及其背核和食管壁肌間神經叢神經節細胞變性乃至消失,使得食管下段有特殊改變,即缺少蠕動和食管下括約肌的松弛不全。臨床上賁門失弛緩癥表現為液體和固體食物的吞咽困難,餐后反食,夜間嗆咳以及胸骨后不適或疼痛。本病為一種少見病,發病率約0.6/10萬,多見于20—50歲的中青年患者,男女幾乎相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