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蔣險峰 主治醫師
浙江工業大學醫院
一級
內科
-
在一些情境中,出現見死不救的情況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如個人心理、社會環境、法律責任、醫療條件、道德觀念等。 1.個人心理:有些人可能因為恐懼、焦慮或自身能力不足而不敢施救。比如害怕承擔救援失敗的后果,或者對自身能否有效救助缺乏信心。 2.社會環境:社會風氣不佳,如人與人之間信任缺失,擔心被訛詐等,可能使人在關鍵時刻猶豫不前。 3.法律責任:不明確的法律規定可能讓施救者擔心自己的行為會帶來法律糾紛。 4.醫療條件:現場缺乏必要的醫療設備和資源,也會讓人感到無力施救。 5.道德觀念:個人道德水平的差異,部分人缺乏關愛他人、勇于擔當的道德意識。 總之,見死不救是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需要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和改善,通過加強教育、完善法律、改善社會環境等措施,鼓勵人們在他人生命危急時刻勇敢伸出援手。
2024-10-14 11:49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賈福軍 主任醫師
廣東省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
-
能體會你的喪孫之痛。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類似的悲劇在日常生活中仍不時上演,于是,許多人感嘆世風日下,譴責人們情感的淡漠,譴責人類本性的殘忍。這種現象也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通過研究,心理學家發現,這類問題并不關乎道德、人性,而是人的心理在作怪。 在大多數人的概念中,當一個突發事件如溺水、車禍等發生時,旁觀者越多,當事人就越有可能得到幫助,然而事實恰恰相反。為此,心理學家提出責任擴散理論:當突發事件發生時,隨著旁觀人數的增多,在突發時間內采取行動的個人所感受到的責任卻會減小。旁觀者越多,人們內心“有人會幫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就越強烈,不僅是提供幫助的責任擴散了,反過來因不提供幫助而受到的良心譴責和內疚也擴散了。相反,如果在突發事件中只有一個人在場,如果他有能力而不提供幫助,這個人所要承擔的后果,特別是良心的譴責,要比有其他人在場時大得多,甚至會一輩子受到良心譴責。知道了這種悲劇發生的心理學原理之后,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在遇到各種突發事件時,即使有其他人在場,也永遠應該像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場時那樣采取行動,千萬不要寄希望于別人會行動或產生一定會有人去幫助危難中的當事人等想法,從而避免悲劇發生。 事實上,已經有研究證實,當人們了解這個心理學原理后,會更樂意向危難中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2024-10-14 1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