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耿入峰 醫師
張家口市第五醫院
二級
內科
-
產生自虐心態可能與心理因素、社會環境、家庭影響、個人經歷、性格特點等有關。 1.心理因素:長期的焦慮、抑郁、自卑等負面情緒可能導致自虐心態。例如,焦慮狀態下,個體可能通過自我傷害來轉移或緩解內心的不安。 2.社會環境:不良的社交關系、巨大的工作或學習壓力等,使人難以應對,從而產生自虐行為。 3.家庭影響:成長在充滿暴力、冷漠或過度控制的家庭環境中,孩子可能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出現自虐傾向。 4.個人經歷:如遭受重大創傷,如虐待、欺凌、意外事故等,可能引發自虐心態。 5.性格特點:過于敏感、脆弱、完美主義的性格,在面對挫折時,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包括自虐。 總之,自虐心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現象,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和干預。如果發現自己或他人有這樣的傾向,應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2024-10-23 13:01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賈福軍 主任醫師
廣東省人民醫院
三級甲等
廣東省精神衛生中心
-
自虐是一種異常的心理表現,自虐的形成有一些典型的心理條件: 1.依賴心理:強烈的依賴、缺乏獨立意識是自虐的心理土壤。而更關鍵的一點在于,自虐的人在內心深處不愿意獨立,這是一種心理上的依賴。 2.對失去愛的恐懼:具有依賴心理的人總是強烈地需要他人的愛,也因此始終處于隨時可能失去愛的恐懼之中。只要他們所依戀的對象有一點點冷落或疏遠的表現,他們就會立即產生過度的情緒反應,感覺自己被拒絕,擔心將會被拋棄,進而對未來感到悲觀絕望。在強烈的悲傷和絕望情緒驅使下,沖動行為就很難避免了,其目的是引起關注,借此得到幫助。 3.潛在的攻擊性:自虐者盡管在心理上處于弱勢,但他們的行為具有潛在的攻擊性。人在遭遇挫折或失敗時,內心都會產生強烈的動力去解除痛苦、消除障礙。自虐者不能從積極的角度去尋找解決辦法,而是通過自我破壞性的行為“威脅、逼迫”他人來關注和幫助自己,以達到繼續依賴他人的目的。這樣的脅迫行為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暴力”,具有一定的攻擊性和危險性,不僅對自己不利,也對他人構成威脅。 怎樣才能避免自虐、自傷事件的發生呢? 1.培養獨立性 獨立與愛并不矛盾。愛的同義詞不是依賴、索取,而應是分享、支持與付出。所以,愛一個人,不能培養其對我們的依賴性,而應該讓其在愛的滋養下更具有獨立能力,更自信、更積極樂觀。 2.積極關注 自虐這種消極行為方式的形成與行為人的環境因素有關,這就是行為理論中常說的強化。一種行為,無論好壞,只要其結果使得行為者的某種需要得到滿足,緩解了他的痛苦或者為他帶來愉快體驗,這種行為就有可能再次出現,這就是強化的過程。自虐行為表面上好像令行為者痛苦,但它會帶來其他“好處”——吸引父母的注意、得到陪伴與照顧、受到周圍人的關注與同情、挽回愛人的心、避免關系破裂等等。由于自虐者的消極行為反復受到強化,于是就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習慣,只要感覺到有威脅,他們就會采取自虐來應付挫折,試圖以此解決問題。因此,在自虐行為剛開始出現苗頭的時候,就一定要堅決予以制止,不能因同情可憐而作出妥協;與此相對應的,應該關注和鼓勵對方的積極行為,不要在孩子生病、出問題時才去關心他,應該在孩子自己獨立完成某事時主動給予夸獎和愛撫。戀人之間也是如此,女人一哭鬧男人就妥協,這種解決沖突的方式是有害的,正確的做法是,女人哭鬧的時候作冷處理,等雙方都冷靜下來再商量解決辦法,這樣,自虐行為就失去了“殺傷力”,兩個人之間才能建立起健康、積極、理性的互動關系。良性、積極的關系是愛的健康發展的基礎。以愛的名義自虐,既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對方。我們拒絕自虐。
2024-10-23 2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