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張俊相 住院醫師
威縣婦女兒童醫院
二級甲等
外科
-
糜爛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疾病,主要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胃黏膜出現糜爛性病變。常見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感染、藥物刺激、不良飲食習慣、精神壓力以及膽汁反流等。 1.幽門螺桿菌感染:這是導致糜爛性胃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幽門螺桿菌可破壞胃黏膜屏障,引發炎癥和糜爛。 2.藥物刺激: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可能損傷胃黏膜。 3.不良飲食習慣:暴飲暴食、過度飲酒、長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害。 4.精神壓力:長期處于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中,可能影響胃部的神經調節和血液循環,導致胃黏膜受損。 5.膽汁反流:膽汁反流入胃,破壞胃黏膜的保護機制,引起糜爛。 總之,糜爛性胃炎的發生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旦確診,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并注意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以促進胃黏膜的修復和恢復胃部健康。
2024-10-22 17:10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余幼鳴 主任醫師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
三級甲等
脾胃科(消化內科)
-
慢性糜爛性胃炎,又稱疣狀胃炎或痘疹狀胃炎,它(有時) 和消化性潰瘍、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等伴發,(但)單獨發生多見。糜爛性胃炎是介乎慢性淺表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之間的一種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大多無明顯體征,但有癥狀,通常見飯后飽脹、泛酸、噯氣、上腹痛等癥狀。臨床的癥狀多為上腹部的隱痛或脹悶,伴惡心等癥狀。
2024-10-22 19: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