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王華芳 主治醫師
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
一級
中醫傷科
-
脾虛是中醫常見的病癥,其癥狀可以通過一些表現進行初步自我判斷,如食欲減退、肢體乏力、大便異常、舌苔變化、腹部不適等。 1. 食欲減退:對食物缺乏興趣,進食量減少,容易出現腹脹。 2. 肢體乏力:常感到四肢無力,身體沉重,容易疲勞。 3. 大便異常:可能出現大便溏稀,不成形,或者便秘。 4. 舌苔變化:舌苔可能變得厚膩,顏色發白或發黃。 5. 腹部不適:有腹部脹滿、隱痛等感覺。 6. 面色改變:面色可能發黃,缺乏光澤。 7. 水腫:尤其是下肢,可能出現輕微的水腫。 如果發現自己有上述癥狀中的多個,可能提示脾虛,但自我判斷不能替代專業診斷。如有疑慮,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中醫科就診,以便獲得準確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2024-10-17 11:37
-
-
回答2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劉鳳斌 主任中醫師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三級甲等
脾胃病科
-
中醫講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后天之本”。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影響脾之運化則有腹脹納少,食后脹甚,少氣懶言,形體消瘦,肢體倦怠,神疲乏力,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行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舌苔白滑等氣虛、陽虛之癥;影響脾之升清則有大便溏稀,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中氣下陷之癥;影響脾之統血則有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之癥。
2024-10-17 1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