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趙蕾 醫師
家庭醫生在線合作醫院
其他
內科
-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是一種相對少見但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心臟疾病,其發病機制復雜,涉及多種因素,如血液高凝狀態、內皮損傷、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發病機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時,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內皮損傷會使內皮下膠原暴露,促進血小板黏附和血栓形成。 2.相關疾病:惡性腫瘤患者,尤其是腺癌,血液常處于高凝狀態,易引發本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可導致內皮損傷和免疫復合物沉積。 3.癥狀表現:患者可能出現發熱、貧血、栓塞癥狀等,栓塞部位不同,癥狀也有所不同,如腦栓塞可導致偏癱、失語等。 4.診斷方法:主要依靠超聲心動圖發現心內膜贅生物,同時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5.治療措施:一般包括抗凝治療,如使用華法林、肝素等;治療基礎疾病,如控制腫瘤、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非細菌性血栓性心內膜炎雖然相對少見,但危害較大。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改善預后至關重要。患者一旦出現相關癥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心內科就診。
2024-10-25 0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