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何興祥 主任醫師
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消化內科
-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如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胃酸反流、食管黏膜防御機制減弱等。治療方法包括改變生活方式、使用藥物等。常用藥物有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等。關愛自己,從關注健康開始。身體不適時,請及時就醫,并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2018-01-18 15:32
1. 發病機制: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導致胃酸反流進入食管,損傷食管黏膜。
2. 癥狀表現:燒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難等。
3. 診斷方法:胃鏡檢查、食管 pH 監測等。
4. 生活方式調整:少食多餐,避免高脂肪、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避免睡前進食,抬高床頭。
5. 藥物治療:奧美拉唑可抑制胃酸分泌,減輕胃酸對食管黏膜的損傷;蘭索拉唑作用相似,抑酸效果較好;泮托拉唑安全性較高。但具體用藥應遵醫囑。
6. 治療周期:根據病情輕重,治療周期不同,一般需 4-8 周。
總之,對于食道鱗狀上皮輕度增生伴反流性食管炎,應綜合治療,包括調整生活方式和合理用藥。同時,需定期復查,監測病情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