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濕困脾怎樣治療!!!
有20多年了,因為那時飲食沒有歸錄生冷油膩干硬,吃飯時間早遲不定經常澀水冷熱不定缺發營 0 治療情況:吃過很多胃藥看中醫有的說是濕溫有的說是濕熱有的說是寒濕也吃了很多藥時好時壞。
-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朱醫生
南寧癲癇病醫院
癲癇科
-
內服方藥 l. 基本方藥:(1)平胃散加味:制蒼術15克、厚樸12克、陳皮10克、茯苓12克、澤瀉12克、炒向木10克、甘草6克。本方正于濕阻脾骨而引起脘腹脹悶諸證。 (2)藿香正氣散:蕾香10克、紫蘇葉10克、大腹皮10克、炒白術10克、厚樸10克、半夏曲10克、白芷10克、桔梗.8克、甘草8克、茯苓12克。本方適于寒濕外侵而引起吐泄諸證。 (3)實脾飲:制附子6克、干姜10克、炒白術10克、厚樸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8克、草果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五片、大棗五枚。本方適于寒濕困脾的腹滿、黃疸諸證。以上3方,水煎煮取汁250~300毫升,分2~3次溫服,每日1劑。 2.加減變化:若泄瀉如水,胸脘痞悶,舌苔白膩者,可用方(1)加豬苓10克、肉桂6克健脾利濕;若痢下赤白,白多赤少,伴腹痛,可去澤瀉加桂枝6克、炮姜8克、白芍10克、木香8克以散寒調氣止痛;若身目發黃,黃而晦暗者,于方(1)中加茵陳30克、附片6克、干姜10克或于方(3)中加茵陳30克。若吐瀉頻緊,吐瀉物如米泔水,四肢清冷者,用方(2)合純陽正氣丸以芳香化濕,溫中散寒。若腹部脹滿如囊裹水,尿短少者,于方(3)中加車前于12克、豬苓12克、懷牛膝10克、青皮8克等行氣利水。 (二)外敷藥物 1.大蒜搗爛,貼敷足心;或吳茱萸30克研細為末,以鹽鹵調和,涂貼于兩足心。適于泄瀉或寒霍亂。 2.炒熱鹽1包或吳茱萸、食鹽份量相等炒熱,用布裹之,熨臍部。 溫通陽氣,治寒霍亂。 3.取剛蒸熟大米飯20克,在手中拍成一小圓餅,將胡椒粉1克,撤飯餅中心,待稍涼貼于小兒臍上,4~8小時后去掉。治療嬰幼兒腹瀉。 針灸 1.針刺:取穴中脘、天樞、足三里、脾俞、關元等,輕刺激,留針5~10分鐘,隔日一次,并加灸中脘、天樞、脾俞等,寒性泄瀉為宜。 推拿按摩 直推脾土100次,推上三關100次,運內卦100次,推后溪50次,推鳩尾到神厥,天樞兩旁向下直推,順、逆揉運全腹共十分鐘,按摩涌泉、足三里各30次。寒瀉者推上三關次數加倍,手掌擦熱按臍3~5次;傷食瀉者加虎口推出大腸50~100次,從鳩尾直推中極5分鐘;脾虛瀉者加大補牌土300~500次,揉長強穴50次。以兒科腹瀉為最宜。
2018-05-31 17:55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