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任立存 主治醫師
淮北口腔醫院
其他
內科
-
中醫心悸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如氣血不足、心虛膽怯、心陽不振、水飲凌心、痰火擾心等。一般可前往中醫內科或心血管內科就診。 1.氣血不足:氣血虧虛不能養心,導致心悸。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等。治療常以歸脾湯加減,藥物有當歸、黃芪、黨參等。 2.心虛膽怯: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易致心悸。癥狀有心慌、善驚易恐等。可用安神定志丸,包含茯神、遠志、龍齒等。 3.心陽不振:心陽虛衰,鼓動無力,引發心悸。常有心慌、胸悶、畏寒肢冷等。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有桂枝、甘草、龍骨等。 4.水飲凌心:脾腎陽虛,水飲內停,上凌于心,出現心悸。多伴眩暈、惡心、水腫等。可用苓桂術甘湯,包含茯苓、桂枝、白術等。 5.痰火擾心:痰火上擾,心神不安,導致心悸。常有心煩、口苦、失眠多夢等。可用黃連溫膽湯,含黃連、竹茹、半夏等。 心悸患者應及時就醫,通過中醫的辨證論治,明確病因,對癥治療。同時,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情緒激動。
2024-11-25 1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