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1
我們邀請臨床執業醫師解答上述提問,您可以進行追問或是評價
-
馬民 主任醫師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三級甲等
中醫科
-
腎積水在中醫范疇中,病因多樣,包括脾腎虧虛、砂石梗阻、濕熱灼陰等。治療常從調理臟腑、祛濕利水等方面著手。關愛自己,從關注健康開始。身體不適時,請及時就醫,并在醫生指導下合理用藥。
2018-08-11 00:11
1.病因病機:多因脾腎虛弱,水濕運化失常;或結石阻礙,影響水液通行;或濕熱內蘊,氣化不利。
2.常用方劑:如五苓散,能利水滲濕、溫陽化氣。還有豬苓湯,有利水清熱養陰之效。
3.中藥選擇:常用澤瀉、茯苓、車前子等利水滲濕;熟地、山藥等補腎健脾;金錢草、滑石等清熱利濕。
4.方劑加減:依據個體差異,如伴有氣虛,加黃芪、黨參;有血瘀,加丹參、赤芍。
5.用藥注意:用藥需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且務必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醫治療腎積水需綜合考量,個體差異大,患者應及時就醫,遵醫囑治療。
-
針對上述提問,推薦就醫問藥相關內容,希望幫助您更好解決問題
什么是腎積水? 尿液從腎臟排出受阻、蓄積引起腎內壓升高,造成腎盂腎盞逐漸擴張,腎實質萎縮與腎功能減退,臨床上稱為腎積水(hy-dronephrosis)。尿路任何部位長時間梗阻,最終可造成腎積水。巨大腎積水時容量可達1000ml以上(小兒超過24小時尿量)。 查看全文»